Google
 
Web 多多  

铅华洗净方为美

郑文

本文获1990年江苏省新闻学会举办的“江宁杯新闻论文竞赛”二等奖,曾发表于《新闻大学》和《新闻通讯》


新闻语言与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科学语言主要是论说性的,讲究概括、抽象和严密;文学语言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其重要特点是往往充满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想象,而新闻语言则主要是叙述性的,由于它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地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因而对它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具体、准确、简洁、通俗。但是,有些谈新闻语言的文章,往往热衷于分析新闻作品如何运用文学修辞手法,因而使有些人误以为文学语言比新闻语言“高级”,进而鄙薄一般的新闻语言,认为写消息通讯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非要写文学作品或者至少是报告文学才能施展自己的语言才能,这实在是一种十分错误而且有害的看法。当然,我们不能把新闻语言与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截然分开,而且在若干种文体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互相交叉、融会贯通的现象。新闻语言完全应当从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中吸取营养,但这种吸取,必须在保持新闻语言的基本特色的前提下进行。对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来说,当务之急不是研究如何运用文学修辞手法,而是首先要努力达到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

有人可能要问,这个基本要求,难道不同样适用文学语言吗?是的,笼统地说确实是一致的,但深入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有一些不同之处。

先谈具体。新闻作品所要求的是具体地反映主要的新闻事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结果这样一些要素,一般说来,不要求具体地描绘过程、细节、心理活动以及作者的主观感受。新闻报道对各种具体材料的取舍的唯一标准是它们的新闻价值,而文学作品则根据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因而后者要丰富细致得多。前者的特点是简要,并且要排除主观的感情色彩和想象。在用词方面,则表现为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如果说文学语言也忌讳滥用形容词的话,那么写新闻就更应明确提出少用形容词,这一点正是许多新闻工作者的经验之谈。为什么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得出这个结论呢?这是和形容词的特点分不开的。形容词的第一个特点是它往往比较抽象。比如说“美”,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你不具体说明是怎样一种美,那就几乎等于什么也没说。当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登上月球以后,他们告诉地球上的人们:“我们这里基本上是一块非常平的地方。”“这里有些像美国西部,但却美极了。”“我感到弯腰很困难。”在这些话当中,“美极了”是空洞无力的,因为月球上究竟如何美,是地球上的受众无法想象的,对他们来说,其它几句话要具体明确得多。由此可见,形容词的抽象性与新闻要用具体事实说话的要求是有矛盾的。形容词的第二个特点是它难以避免地涂上了主观色彩。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你认为美不一定真美。你说“精彩的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怎么个“精彩”法?“热烈”到何种程度?这些抽象的感受如果离开了客观事实,是不能被受众真正接受的。形容词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相对性。你说“增加了许多”,而没有具体的数字、比例,他可能怀疑其实并不多;你说“形势大好”,而摆不出具体的事实,他就会产生形势可能不太好的逆反心理。形容词的相对性造成了某种不确定性,降低了信息的明晰度,减少了信息量,并且导致受众对新闻媒介的怀疑。事实上,形容词也的确常常出现在一些司空见惯的套话当中,成为掩饰肤浅平庸的廉价化装品。

所以,优秀记者的目光都穿过了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容词,力求进入具体生动的实际生活,寻找富有特征的细节,联想促进传通的比喻,捕捉朴素准确的动词。解放前的一天,美国记者富尔迈·莫林到上海法租界去采访,那里有一个中国富人一家十口都被杀害了。他从现场回来以后,把具体情况向总编作了汇报,总编说:“要像你刚才对我讲述的那样,用普通的词汇来讲述这件事,词汇用得越普通越好。例如,你说一个警察曾被血滑倒,用上这个事实。他摔倒时说了一声‘呸!’妙,引上这句话,把读者带进那所房子,让他们自己去看,去闻。”这位总编给年轻的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闻写作课,使他在两次获普利策奖以后仍然记忆犹新。一个警察被血滑倒的事实,胜过许多描写惨象的形容词,一声感到恶心的“呸”,使读者闻到了一股血腥味。这是多么朴素而又多么高明的语言表达。

当然,对词语本身进行褒贬是毫无意义的,形容词不是不能用,关键在于是否恰当。遣词造句之妙,在乎各得其所,即使是在新闻写作中常起重要作用的动词和比喻也要放得是地方才行。这样,我们就谈到“准确”这个要求上来了。

新闻语言的准确首先是指新闻基本事实的准确,有关的新闻要素都不能有差错,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主要来分析由于语言运用不当造成的问题。路透社记者在一篇题为《大平夫人看望‘欢欢’(中国赠送给日本的熊猫)》的消息中这样写道:“夫人非常高兴,说:‘多么可爱啊!’并且眯着眼睛说:‘今后务必生个小熊猫’”。这句情趣横生的话,到了另一位记者手里却被拔高为:“望欢欢在日本传播友谊种子”。作者的用意是想借此宣传中日友好,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不自然的,甚至有点装腔作势,其实是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新闻事实了。在记者自己的叙述语言中,更要时时注意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有一篇新闻稿说:“滴水穿石,坚信党的人终究会被党所理解,去年六月,公司党委领导决定吸收他入党。”被党所理解,竟然难如滴水穿石,不是形容得太过分了吗!入党要经过支部大会讨论表决,说成由公司党委领导决定,这也是不准确的。

在新闻写作中要做到叙述准确,首先要努力对事实进行直接细致的观察,同时要求作者具有比较扎实的新闻语言基本功,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辞藻和形容,不滥用附加成分很多的复杂长句,不放纵自己的主观感情和想象,尽可能用朴素简要的叙述句把新闻事实客观准确地报道给受众。实际上,现在影响报道准确性的,主要不是文学修辞手法运用得不好的问题,而是大量属于基本功的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的问题,这方面的例子有时几乎到了俯拾即是的程度。“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精心雕琢”,“大自然”的“精心雕琢”就是所谓“天工”,说什么“大自然巧夺天工”,岂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你们送我的纪念品,我高兴地笑纳”,这是把“笑纳”误解为“高兴地接受”了。“明明非法同居违反了婚姻法,但他们两人都不以为然,也不打算结束这种状态”,这里的“不以为然”,应该改成“不以为意”,或者“满不在乎”。“把顾客的辫稍烫断了“一大撮头发”,“三指取物”曰“撮”,只能说“一小撮”,不能说“一大撮”。“新出土的文物,将为考证我国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这个句子中的“将”与“了”是前后矛盾的。诸如此类的病句,经常在报刊上出现,它们当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新闻语言的第三个基本要求是简洁,或者说与其它文体相比更为简洁。这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报纸受版面的严格限制,广播电视受播送时间的限制,新闻必须讲究时效,受众要求尽快地得到简明扼要的信息。因此,就产生了新闻写作的最重要的特征,即要把主要的新闻事实尽快地告诉给受众。这个特征必然要求新闻的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产生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虎头蛇尾”的写法,先声夺人的导语,触目惊心的标题。而在语言表达上,则力求简洁,洗尽铅华。这一点在消息中,尤其是在消息的导语中,表现最为突出。

近几十年来,只突出一两个最主要的新闻要素的导语已经风行欧美和日本。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正是对新闻传播简洁明快的追求。稍加留心便可发现一条规律:越是重要的新闻,其导语就越简短醒目,越能一下子打动人心。因为消息越是重要,对时效性的要求就越高,容不得片刻的拖延,而受众急于了解主要新闻事实的心情也越加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写一个六要素俱全的导语就成为吃力不讨好的愚蠢做法了。请看下面两则导语:“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日本投降了”,这是多么简洁明快的风格,只有这样写,消息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全世界。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登上了月球,美联社记者发消息时写下了如下导语:“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晚上格林威治时间2时26分成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这个导语应该说写得不错了,但合众国际社记者的导语,却更见功力。他写的是:“人类登上了月球”。这个导语,犹如石破天惊,真正揭示了这条新闻最本质的东西。因为登月的时间、登月者的姓名等都可以放在下面交代。作者认为最要紧的不是谁先登上了月球,不论是谁,他都是作为全人类的代表,这里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作为导语,只要突出这一伟大的壮举,就足以像原子爆炸那样震撼全世界了。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简洁并不单是尽量压缩文字,它首先是建立在深入分析新闻事实的基础上的。它需要作者尽量站得高一点,从宏观上对新闻事实进行一番审视、估价,然后区别轻重缓急,决定取舍详略,简洁地加以表述。

新闻语言的最后一个基本要求是通俗。我们写新闻作品的根本目的毕竟与写文艺作品不同。文艺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供人欣赏的,可以有下里巴人,也可以有阳春白雪,可以是白居易式的,也可以是李商隐式的,一遍看不懂可以反复研读,理解了以后再来欣赏。新闻的效应却完全是一次性的,它的目的是传播信息,“传”务求“通”,为了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了解、理解能与传者完全一致,或者至少做到基本一致,新闻语言的通俗化是绝对必要的。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理解。问题在于有的同志总喜欢多用一点时髦的名词术语,多加一点成语甚至典故,多说几句叫人莫测高深的名言警句,以为惟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用说写新闻本来就应当实事求是,不应当故弄玄虚,即使真有复杂的事实、高深的道理,也应当努力用通俗的语言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使人民群众一看就能理解。如果你能较好地做到深入浅出,那就是很高的水平了。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