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郑华
发表于《镇江日报》
这个话题似乎有点不合时宜,现在的中小学生有多少时间看课外书呢?家长准许他们看那些所谓“闲书”吗?但是,如果一个学生真的只读教科书,只学考试需要的知识,那至少他的语文恐怕是很难真正学好的。
要想学好语文,写好作文,一定要有量尽可能多、面尽可能广的课外阅读,一定要从小就培养阅读的兴趣,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的能力。你去问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去问那些作家:写作有什么诀窍吗?他们恐怕未必能说出什么名堂,但至少有一条经验肯定是众口一词的,那就是:“多读书”。
有的孩子好像很小就喜欢读书,有的却始终对书不感兴趣,这在人的先天条件和心理学方面有什么奥妙,看来需要专家们去研究。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一是兴趣要从小开始引导,越早越好;二是兴趣与实践往往是相生相伴的,读书也往往是越读越有兴趣。所以,读书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最好不要错过宝贵的学生时代,否则,悔之晚矣!
那么,从学习语文和写作的角度来讲,读些什么书为好呢?我看,只要是适合他这个年龄段的好书,那就开卷有益,多多益善,只要不影响所谓“正课”的学习就行。比如小学,可以从中国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儿童文学,外国的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等入手;到了中学,那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五四”以来众多文学大师的作品,外国的比如俄苏文学中从普希金到高尔基,到萧洛霍夫、法捷耶夫等人的作品,法国文学中巴尔扎克、莫泊桑等人的作品,一直到当代拉丁美洲的一些文学名著,就都可以读了。我还想建议中学生认真读一点《聊斋志异》,这是中国古代最好的的短篇小说,蒲松龄使用的文言生动优美而又比较通俗,好好读懂,对提高我们现代汉语的水准是很有帮助的。
在阅读能力方面,我觉得很重要的有三点:一是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二是要把泛读、浏览与精读、细读甚至做好读书笔记结合起来,详略有别,点面结合;三是在阅读过程中始终要独立思考,不要读什么信什么——“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学习的时候,校图书馆有几千本书,其中有不少是神学方面的,他把它们全部读完,还说“不过瘾”,我想他一定是做到了以上三点,是善于读书的人,否则,他后来也写不出被称为现代红楼梦的《京华烟云》来。
在“信息爆炸”、知识量不断翻倍的当今,除了上面所说的读书之外,我们还有大量的时间花在看电视和上电脑方面,这也是一种阅读。电视除了突出新闻传播的功能,还特别加强了娱乐大众的功能,它的直观具象化使我们耽于声色的享受而疏于动脑,所以,对“以学为主”的学生来讲,“阅读”电视更需要有所选择,多加思考。比如,最近中央台每天在黄金时间播出的《故宫》,其文化含量非常大,制作又非常精美,我们就不能放过这个学习的好机会。再比如,我们看《八路军》这样的片子,可以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学习历史方面;而看《历史的天空》和《亮剑》,则应该在文学方面来好好体会。最近《京华烟云》的新、老两种版本在同时播出,报刊上、网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那我们就正好可以在比较中鉴别:两种版本各有什么特色,赵薇和陈宝国等主要演员的表演如何,电视剧与小说原著有什么不同,等等。总之,是要有自己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
至于电脑,信息来得更快,知识量更大,然而同时内容也更芜杂,因此就需要我们更加仔细地选择、辨别和思考。说老实话,目前所谓“网络文学”的总体水平是比较低的,中小学生如果花很多时间去阅读,实在是得不偿失;如果我们也去模仿,甚至追求那些甚嚣尘上的时髦玩意儿,那就更加有害无益。所以,相比之下,还是文字阅读更有利于积累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多花一点时间。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怎样可以做到不呢?
------- guest ( 临时用户 )
那就是要独立思考,凡事问一个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