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人怎样写秋——《秋》的赏析
郑文
发表于《京江晚报》
一阵阵黄叶,
从我的窗前飘过……
门“呀”地一声开了,
我以为是风的戏谑。
进来的是邻家的三岁的小女孩,
捧给我一个大红大红的苹果。
(方冰)
让我们先把这六行诗认真地读几遍,同时想象一下,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
我们的“抒情主人公”——也就是诗人——正坐在书桌前写作,突然听到一些“沙沙”声,抬头一看,原来是黄叶正从窗前飘落。“阵阵”,就不是“一叶知秋”的“一叶”,而是落叶纷纷,可见已经是深秋了。我们也许会想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但杜甫那首诗的视野相当开阔,挥洒的是一幅秋风肃杀的大背景,接下来我们就听到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哀叹了。而方冰,写的是从窗子里的看到的小风景,他后面所写的,则更与杜甫大不相同。
身后传来“呀”的一声,诗人说:“我以为是风的戏谑”:他竟以为是风在和他开玩笑,这就生动地反映出诗人当时轻松愉快的心情,哪里有一丝一毫“悲秋”的感怀呢!
更加使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这并不是风吹开了门,而是一位可爱的小女孩进来了,接着诗歌就定格于一个特写镜头:那小女孩“捧给我一个大红大红的苹果”,诗人高兴极了,他被这可爱的女孩,被这丰收的秋天深深地感动了。
从窗前到门口,从室外到室内,从听觉到视觉,从秋风的“调皮”到女孩的可爱,从农民的丰收到诗人的创作。你看,这整首诗都是在描绘形象,而且都是根据诗歌的“立意”精心选择的“形象”,这就叫诗歌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写景、叙事和抒情都很含蓄地融为一体了。请记住,记叙文必须把事实写具体;议论文必须把道理讲清楚;而写诗,则必须创造出能够表达自己、能够感染读者的“意象”。别看只有短短的六行诗,却能在曲折中解开悬念,从意外处写出惊喜。所以,我们读起来才会感到心领神会,情趣盎然,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