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巴金走了,“经典”不能走

郑华

发表于《镇江日报》


当我看到本次“增华阁”作文比赛高中组第一道题是“别了,巴金爷爷”时,我很高兴,因为我觉得这题目出得非常新鲜及时,而且高中学生也应该有很多话要说。

然而,阅卷中看到的情况却使我大感意外。首先,参赛的两千多名高中生中,选做此题的人不满一百,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四,而且从他们写出来的作文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当今中学生对巴金的了解实在太少了。

有人说,“巴金带着《子夜》向我们走来”;有人说,“他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有人说,“他活到了古稀之年”;有人说,“他离开我们已经几年了”……而那些没有明显错误的话语,又多半是空泛的套话,甚至是与巴金毫无关联的废话。我深感奇怪,对巴金和他的作品了解如此之少,怎么能,又怎么敢写这个题目呢?

关于巴金,我想至少要了解这样一些要点:一、巴金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屈指可数的好作家”(鲁迅语),贯串在他主要作品中的那种对旧制度强烈的憎恨和对新生活热情的向往,激发了许多青年读者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并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二、他最重要的作品是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以《家》为其代表作,曾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三、抗美援朝期间,巴金曾去朝鲜慰问志愿军,回来后写了短篇小说《团圆》,著名影片《英雄儿女》就是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四、文化大革命中,巴金遭到迫害,整整十年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爱人萧珊也因病去世,粉碎“四人帮”以后,巴金开始写《随想录》,坚持“说真话”,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在这样一个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我想我们还应该读过他一些作品,至少要读过他的《家》。

遗憾的是,大多数写这个题目的同学,竟然在自己的文章中没有具体涉及巴金的任何一部作品,只是说一些空洞抽象甚至似是而非的话。比如:“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广为人知,同时也是他美好品格的见证。精明的头脑,锐利的眼光,发掘社会中的思想和现象:大至时代复兴,经济走向;小到生活琐事,人文话题,无一不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再如:“他的笔,无声地写进人们的心里;他的字,无声地出现在人们的梦里。他给人们带来欢愉,带来希望;他给苦难的人带去温暖;让绝望的人看到希望的曙光;让恋爱的人更加神往。他有如此大的魔力,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进他所描绘的天堂。”有许多同学还一定要来上一段类似徐志摩的名言:“轻轻地,他走了,如落地的红枫一般,悄然而逝;轻轻地,他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巴金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是有的,老师在讲这些课文的时候,肯定会介绍巴金的生平和著作,然而许多同学似乎都淡忘了,这与现在语文高考基本不考文学常识大概是有关系的。更重要的是,现在中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文学经典实在太少。完全是因为现在学生负担太重吗?细想也未必尽然,许多同学也许对读金庸、席慕容等人的作品兴趣更大,也许对唱流行歌曲兴趣更大,也许对看电视剧兴趣更大。总之,在当代青少年的文化生活中,娱乐的成分越来越多,而读文学经典,似乎就太严肃,而且有点累人了。

我国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大师们,几乎都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留下的文学经典,是不应该也随之远去的。我们如果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汉语言文学的水平,就必须认真读一些经典。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本文暂且不论,即以中国现代文学而言,鲁迅的主要作品,茅盾的《子夜》和一些短篇小说,郭沫若的《女神》和《屈原》,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和《日出》,还有艾青、臧克家的诗……我们都应该读,这已经是一个最低限度的书单了。而且,一定要看原著,同名的电影、电视剧之类是不行的,比如说最近放映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它与原著的差别真有十万八千里了。我最近看到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生必读的“经典”,竟都是些故事情节的转述,这种东西看了有多大用处呢?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