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变幻的“红绿灯”:“行”还是“不行”

郑华

发表于《镇江日报》


初中组的“红绿灯”这道赛题,包含两个对立的语素;“红灯停,绿灯行”,这灯的功能,也传达着两种相反的信息。那么,参赛者应该怎样来解读这个赛题的内涵呢?看着一篇篇不同《红绿灯》,我也在不停地判断着:“行”,或者“不行”。看到后来,我觉得自己的两只眼睛好像也变成“红绿灯”了。当然,这只是开玩笑,我这个“红绿灯”可没有“令行禁止”的权威,只能供各位参考而已。尽管如此,还是请小作者们看看我的“眼色”,然后根据你自己的思考,再决定如何“行事”吧!

“红绿灯”成了“看客”。有些参赛者写了一些发生在“红绿灯下”的故事,诸如爷爷在风雨中送孙女上学,交警为过马路的人修自行车之类。这样写,本应是文章“主角”的“红绿灯”,却成了故事背景中无足轻重的“看客”,与故事本身并无关系。这实际上就是“偏题”了,当然“不行”。

“红绿灯”的丰富内涵被“雪藏”。有些参赛者采用了歌颂红绿灯的立意,说它们不论严寒酷暑,都能坚守岗位,一丝不苟地为人民指挥着交通,正如许多平凡的无名英雄一样。这个“解读”虽然不错,但是并不好。因为作者完全忽视了红绿灯独特而生动的个性。你想,如果我们把题目换成“路灯”、“霓虹灯”或者“航标灯”,那文章基本上还不都是一样吗?

“红绿灯“被演绎成一个通俗故事。有些参赛者扣住“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用拟人化的手法,编了一个通俗的故事。说红灯与绿灯发生争吵,都说自己本事大,然后相继罢工,结果造成了事故不断和交通瘫痪。这样的理解,类似于小学生爱写的铅笔与橡皮争功,对初中生来说,就难免肤浅幼稚之嫌了。

从“红绿灯”的本义延伸到它的比喻义。很多参赛者都能对“红灯停,绿灯行”的比喻义和引申义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于是谈到“规则”和“安全”关系,谈到“纪律”和“自由”的关系,谈到“令行禁止”的重要性,总之,从交通规则联想到社会人生的许多重要的原则。这样一来,文章的思路就被大大地拓宽了。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如果能明确一个基本的“立意”,选择一些恰当的事例,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并能在行文中注意扣题,那就可能会写出一篇较好的文章。

“红绿灯”的基本立意始终未能明确。有些参赛者在“红绿灯”的比喻和引申含义方面想得很多,但始终没有找到立论的中心,而只是东拉西扯,泛泛而谈。这样的文章当然也没有什么力量。

“红绿灯”的概念定位发生转移。前面说“红灯”绝对不能闯,后面又说对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红灯”不要怕,要勇敢地闯过去,“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样一来,后面的“红灯”就变成了“不正确的反对和阻拦”,概念被偷换,与前面的“红灯”风马牛不相及了。

面向台湾海峡的“红绿灯”。有一篇文章以第一人称写红绿灯,说“我被安装在台湾海峡边”。56年来,“对那些企图分裂祖国的人,我坚决亮出红灯”;“对那些赞同祖国统一的爱国人士,我永远亮着温情的绿灯”。作者从这样一个奇特的角度,来写我们为祖国统一大业所进行的斗争,可谓别出心裁。

调皮学生眼中的“红绿灯”。有一位同学写道:他们的一位任课老师对学生态度和蔼,有的同学上课就随便讲话,到了无法容忍的时候,老师的脸就涨得通红,然后大喝一声,全班便噤若寒蝉。从此,大家得出结论:“红灯亮,赶快住嘴”。而另一位老师上课爱把小灵通放在讲台上,有时忽然响起来,绿灯一闪一闪,于是赶紧出去接电话,同学们则趁机谈笑风生,这就叫“绿灯亮,趁机讲话”。此文虽然有点“不恭敬”,但构思还是颇有点小聪明的。

真所谓文无定法,各显神通。我不禁想起刘勰的话:“各师成心,其异如面”,那意思就是:“各人的文章都以自己的本心即个性为老师,所以就像每个人的面孔一样千差万别。”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