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从“话题”到“文题”
郑华
发表于《镇江日报》
初中组有这样一道赛题:“请以‘假如我在神六上’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结果,大多数同学并没有自己拟定“文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当成了“文题”。这样写,当然也可以,但有些同学的思路因此就没有充分展开,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只是为“神六”增加了一名乘员,经历一次与费俊龙和聂海胜相同的飞行,并没有写出属于“我”的内容和特点。
实际上,“话题”只是大体上为我们规定一个思考的中心和范围,“话题”并不等于“文题”——与这个“话题”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文题”。所以,写这篇文章首先要对“话题”进行仔细的辨析。这个话题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假如”,说明“假定”和“幻想”是这篇文章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于现实,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其二是“在‘神六’上”,这个词组规定了“我”的特定环境,说明“我”的活动和情感都必须与“神六”的飞行有关。其三是“我”,不是费俊龙和聂海胜,所以不能只写与他们相同的经历和感想,应该写出“我”的个性和特点。而且,这个“我”也不一定就是作者,也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其他角色。我们如果按照这样的分析去开拓思路,就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文题”正在等着我们。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些较有特色的参赛文章。吴子豪的《假如我在“神六”上》虽然内容与费俊龙、聂海胜的经历基本相同,但他对“太空日落”、“天旋地转”、“环游地球”、“失重”等特殊经历的体验和描写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他这样写是可以的。
张韬的《假如我在“神六”上》则在总体上明确了自己的重点:他通过从太空遥望地球的独特角度,试图对世界生态被严重破坏作全景式的反映,这个立意是不错的。可惜,作者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知识储备显然不足,所以他的描写多半是泛泛而谈。另外,文中写到从飞船上看到野兽被猎杀、鱼儿被毒死的情景,这需要在写作技巧上作适当处理。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则可以改成“遥望我们的家园”。
向静宜假定自己是一位随船采访的记者,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构思。不过,作者在上天之后,似乎忘掉了自己的职责,重新变回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了。文章的题目定为“‘神六’中国情”,然而文中并无相应的内容。所以说,作者虽然想了一个好点子,但并没有在“采访”这个重点上真正落实。
常乐迪的构思出人意料,文中的“我”竟然是一个外国情报机构派出的微型机器人。作者对这个间谍的活动进行了比较具体生动的描写,并由“他”作出了中国太空科技发展速度惊人的结论。这篇文章的题目,我看可以改成“一次悄无声息的侦察”。
徐义鹏把重点放在与空间飞行有关的文学想象方面,但文章只涉及嫦娥吴刚、牛郎织女、女娲补天等众所周知的内容,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也不能给读者带来进一步的审美感受。像这样的文章,你总要给读者提供些新鲜的东西。比如说,你联想到李贺《梦天》诗中“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壮观景象;或者你联系到刘克庄《五月十五夜玩月》词中“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的奇丽想象,那文章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由此可见,掌握比一般读者更多的知识,也是使文章出彩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还有很多作者写到了有关的天文知识,但结果却出现了不少常识性的错误。例如:“我们开始在太空中收集太阳黑子”,“在宇宙中没有引力只有浮力”,“一颗赤红的太阳,养育了一个宇宙”,还有一位作者要在失重的条件下“做伽里略的自由落体实验”。这些问题,说明许多同学在正规的科普知识方面所知甚少。所以,在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那就是1983年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前苏联科学家沃隆佐夫·维利亚米诺夫的《宇宙概说》。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