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笑看“偷着乐”种种

郑华

发表于《镇江日报》


“偷着乐”这道赛题,具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偷着”这个状语大大缩小了“乐”的范围。既然是高兴或者可笑的事儿,为什么要“偷着乐”呢?那肯定有一个不想或不能叫人知道的理由。能不能写好这个理由,就成为这篇文章成功与否的关键。

朱薇期末考试考得不错,正好老师喊她去登分数,又看到自己荣登榜首,心里乐开了花。但这时成绩尚未公布,小作者不愿张扬,所以只能“偷着乐”,“回家以后也没告诉爸妈,一个人在房间里偷偷地笑。”像这样独自享受甜蜜的滋味,确实是很美妙的。

可是在性格外向的刘晓慧那里,“偷着乐”却变成了一种无奈。当她按捺不住考第一的喜悦,“蹦到爸妈面前,放开嗓子报喜”的时候,他们竟无动于衷,妈妈还“慢吞吞”地说:“我已经听到了,难道你不应该考一百分吗?小学的内容很简单,考100分理所当然。”小作者大感扫兴,从此就只好“把开心的秘密藏在心里,独自一人去享受”了。

有点“马大哈”的黄兆玲写了一件非常可乐的事。她早上去上学竟穿错了鞋:“一只是黄花的,一只是蓝花的。”于是,她坐在教室里,只好“把一只脚伸在前面,另一只脚像缩头乌龟一样躲在后面不敢出来。”谁知,又碰到上体育课,还要跳远,结果她只好“装肚子疼”。总算坚持到放学,她带着这个秘密回到家,终于忍不住解脱的喜悦,给奶奶“变了个魔术”:“我向上一跳,两只不同的鞋子出现在奶奶面前。”然后,丢下“一脸疑惑”的奶奶,一个人回到房间,“偷着乐”去了。当然啦,这事儿关系到淑女的形象问题,所以一定要保密。

王文俊的“偷着乐”更有意思。他上幼儿班的时候,有几位小朋友上课时抢同学从家里带来的糖果,结果掉了几颗在地上,他就悄悄捡起来吃了,而且觉得“边听课边吃糖的滋味真不错。”后来,抢糖的事被老师发现,那几位都被罚站,点心饼干也被减去两块,用于奖励“表现好的同学”,而这“表现好的”,竟然也有王文俊,这就难怪他“偷着乐了好久”了。

以上几篇所描写的“偷着乐”,我看都比较真实可信、合情合理。然而下面的几篇,可就有些问题了。

有一位同学说,他看到一位在街上中暑的老人,就打电话喊来救护车,到了医院,又问老人家里的电话号码,老人说了一个“571483”,就昏过去了。这个号码只有6位数,他“便从0到9地试,终于打通了。”后来,当大家都在谈论一位救人的少年时,他就在家“偷着乐”了。请大家算算看,要把一个6位数的电话号码变成7位数,还要正巧打到老人家里,其难度有多大。我们的小作者呀,肯定是算错啦!

又有一位同学说,他爸爸妈妈吵架,甚至要离婚。他就“找来两张纸”,在一张纸上画了“爸爸跪在妈妈面前,向她认错”,在另一张纸上画了“妈妈低着头说:‘我错了,对不起’”,然后把两张纸分别给他们两人看,结果爸爸妈妈就和好了。他呢,就“偷着乐”去了。说老实话,读了此文我可乐不起来,因为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还有一位同学,说他为了“治”一下痴迷于看书而不来吃饭的爸爸,就在白水里掺了白酒端给他喝。他爸爸喝完水,居然醉得“走路摇摇摆摆,像只企鹅”,甚至对他妈妈说:“老板娘,再来一盘牛肉!”这事儿,你信吗?

以上这三篇“故事”,都是脱离实际的编造,明显地不合情理。连故事本身都站不住脚,咱们又怎么“乐”得起来呢!

最后,是一位同学虚构的童话故事,说小胖猪嘟嘟见河马老师生病了,就回家拿了牛奶,还写了一张“祝老师身体健康”的卡片,悄悄放在老师的讲台上。结果呀,“嘟嘟妈见儿子这么懂事,心里偷着乐”;“嘟嘟见老师看了卡片,还喝了牛奶,心里偷着乐”;“河马老师见嘟嘟这么关心他,也偷着乐”;“小朋友们见老师表扬了嘟嘟,也都偷着乐”……这我就纳闷了:他们为啥都要“偷着”乐呢?特别是这位河马老师,吃了学生的东西,居然“偷着乐”,简直不像话!

(“郑华谈文”之29)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很久没有拜访多多了,很久没有来学习了。回到这里,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读了《笑看“偷着乐”种种》文章列举了关于“偷着乐”的种种应对作文,题目也是“笑看”,但是我读了以后却笑不起来。  

 

为什么呢?首先这个文章题目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要求比较高。“偷着乐”,是一种矛盾的情况,一种尴尬的境遇。乐是好事,是正常而且健康的情感,但是却只能够“偷”。这样就让学生匪夷所思、摸不着头了。所以,产生了文章列举的一些失败作文——其根源都在于编造。  

 

其次,为什么学生会编造呢?客观上,题目有难度,主观上,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强,情感体验不深,生活积淀不厚。这些都是原因。  

 

最后,我还是认为,教师在出题目的时候,应该慎重。作为考查学生作文阶段发展的情况,作文出这样的题目。我感觉有些欠妥。  

 

好了,先说这些。  

 

梅含辛(2006/03/14)

            ------- guest ( 临时用户 )   


梅老师的意见是正确的,“偷着乐”这样的题目确实是太难了,学生做这样的题目,有时就会“为文造情”,特别是在限时的作文竞赛中,能写出好文章的,的确很少。另外,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在作文竞赛中,有时还偏爱写较难的题目,不愿意写所谓“大路货”的题目。在作文时,求深反失、弄巧成拙的现象也比较多。其实,如果从应试拿分的要求来讲,选一个“大路货”的题目,写一篇四平八稳的中上文章,倒是可以较有把握地拿一个基本以上的分数的。不知在第一线的梅老师有同感否?(郑文)

            ------- guest ( 临时用户 )   


确实如郑老师所说,作文竞赛的时候,往往有许多题目很有特色,当然也很难的,也让人眼前一亮的好题目。  

但是我们平时的作文呢?学生遇到稍微有些难度的题目,需要转一个弯,需要跳一跳的要求,就要摔倒。这里的根源其实是两类学生和两类命题和两类文章的问题。其一,是两类学生的问题。当然,参加竞赛的学生都是作文的佼佼者,而平时的作文课堂面对的是作文能力一般甚至比较弱的大多数。所以语文老师当然特别关注这个大多数。  

其二,是两类命题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以前的旧问题了。原来作文教学多命题作文。有时候,命题过窄、或者过高、过偏,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胡编乱造,为文造情。还有制造审题障碍的情况。我就曾经遇到这样的一道作文题目。那是初一期末考试的一道题目。以家人对我印象为题目,写作文。结果许多学生写成了家人印象。而作文的要求是写家人眼中的“我”。其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命题作文变成了命题逼文。后来,就出现了话题作文的改革。因为这种题目形式,审题的要求低,写作的范围广,(一般会出现文体不限的说明)中考和高考几乎都成为清一色的话题作文。但是话题作文也有问题,那就是无法考查学生的某种特定的表达能力,比如记叙、议论或者说明。因为文体不限,嘛。其二,写作范围广,所以比较容易准备,“宿构”。这样作文考查的信度就大大下降了。所以,我们这里的中考作文出现了半命题作文的中庸形式。用填充题的形式来做考试作文题目。这样两方面兼顾,但是不是万事大吉,高枕无忧。未必。因为作为语文能力的考查,不仅仅是书面表达,还要口头表达、演讲等等方面的能力。这是题目以外的话。  

 

第三个方面是两类文章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才子文章和状元文章。是具有个性特色的,还是四平八稳、质朴严谨的文章更加应该打高分,作为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呢?我觉得,从义务教育、公民教育的角度出发,应该倡导一种文从字顺的基本表达能力的培养目标。当然,我们要追求一种质朴严谨的文从字顺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基础和起点。而才子文章,也就是个性化的表达当然也不能够一味否定,但也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单地追求模仿。“八十后”、韩寒等个性化发展的例子毕竟是少数。简单模仿、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只能够适得其反。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不是很成熟和完善,希望郑老师和各位方家提出批评。谢谢。  

 

梅含辛(2006/03/16)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