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想象中的秋天

王新宇

镇江三中八(9)班

发表于《镇江日报》


每当我徜徉在凉风习习的落叶幽径上,我的心灵便充满了对秋天的遐想。

我想象中的秋天回到了公元234年,五丈原军中,54岁的一代“卧龙”诸葛亮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当李福问道:“丞相百年以后,谁可继之以任”时,孔明一一托付,然渐渐无力再言。他要求再到军营看一看将士,侍从推着四轮车,孔明依然手持羽扇,却已不复当年“羽扇纶巾”的风流英姿。他凝望着“克服中原”的大旗,因不能完成先主的重托而含恨离开人世。五丈原秋风萧瑟,望星空摇摇欲坠,那一年的秋天充满了无限的伤感。

我想象中的秋天降临在“秋后问斩”的刑场。难道这是上天的安排?难道这是历代统治者的约定?无数的生命消失在一个又一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季节。最令人难忘的是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为了“气数已尽”的南宋小朝廷,疲于奔命,最终也不能感动上苍,只落得“面南拜主而死”。中国古代的“忠臣簿”上留下了他的英名。秋天成就了英雄,也使英雄抱憾终生。

我想象中的秋天传来了诗人的悲吟。“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圣”杜甫面对一群“公然抱茅入竹去”的顽童无能为力,想到没有“广厦”安生的“天下寒士”,心中更是悲愤无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也通过秋的肃杀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愁。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其“悲秋”的情结由来已久。

我的想象继续在岁岁年年的秋风中漫游,一路所见无非纷纷落叶、串串泪珠。我正想离去,终于听到了刘禹锡激情的吟诵:“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很庆幸,我终于在悲叹之余感觉到了久违的希望。

诸葛亮虽然“功盖三分国,名成八卦图”,但至死没有看到收复中原的曙光;文天祥虽然被后人称颂,但他的一生只是越奋斗越无望、越绝望;杜甫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但他的一生有太多的悲哀,终于在贫病交加中弃世……他们都终其一生追寻着希望,又都在同样的季节破灭了希望。即使是唱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刘禹锡,当他因得罪权贵两度被贬的时候,恐怕也难免会心生悲凉吧!

真正象征着收获的秋天,只有在新的时代才能到来。

郑华点评:

写“想象中的秋天”,关键在于必须有“想象”,而不能拘泥于“现实的秋天”。本文作者驰骋想象于“历史的天空”,俯瞰多灾多难的大地苍生,看到诸葛亮于秋风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看到文天祥于秋风中“面南拜主而死”,看到杜甫于秋风中贫病交加而死……作者并没有充分展示“秋”作为一个季节的自然内涵,却把社会人生的悲剧作为写作的重点,并与“悲秋”的感怀相结合,由此形成本文的特色。不过,作者选择的这几个例子,具体情况差别太大,使文章的思想内涵复杂化,放在一起多少有点不相宜。而作者用以显示“亮色”(即“希望”)的刘禹锡的诗句,在整篇文章中也非常软弱无力。实际上,刘禹锡自己也曾两读被贬,所以编者加上了他也“难免心生悲凉”的话,使之统一于全文的基本色调,而把希望寄托在“新的时代”。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作者喜欢古代的人物.事物,突出了他的特色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