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英雄雕像的诞生(《礁石》赏析)
郑文
发表于《京江晚报》
礁 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无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艾 青)
礁石,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都是丑陋的,令人厌恶的,它使海岸线崎岖不平,船只难以接近,哪有金色沙滩那样温柔迷人?如果它淹没在海水中,就成为暗礁,会对航行的船只造成更大的威胁。
但是在诗人艾青的笔下,礁石却被塑造成一座英雄的雕像了。那么,他是如何完成这种艺术升华的呢?
首先,诗人描写了礁石与海浪的矛盾和斗争。注意,发起进攻,企图毁灭礁石的是海浪,它们一个又一个,“无休止地扑过来”。这样,礁石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了。而且,凶恶的海浪一次次归于失败,“被打成碎沫,散开”,败逃“在它脚下”,这样一来,礁石就成为一个胜利者,它的形象更显得高大起来了。
下一步,诗人就开始进一步“雕塑”这位胜利者的英雄形象了。大家知道,所谓“雕塑”就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只留下能够完成并突出所需形象的部分。你看,诗人是这样写的:先勾勒出它的脸、它的身体,勾勒出一座雕像的轮廓。下一步,像特写一样,突出它身上和脸上像被刀砍过无数次一样,到处都是伤痕,这就与海浪残酷无情的迫害联系起来了。最后再描写礁石的动作和表情,诗人只突出了三个动词:“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是怎样地镇定从容,怎样地正气凛然啊!至此,我们怎能不对这屹立在海边的“英雄”充满了敬佩之情呢!
这样一位英雄的形象,会使我们联想到古今中外无数的英雄豪杰。由于诗人塑造的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这个客观形象的丰富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诗人的主观思想,也远远超出了每一位读者海阔天空的联想。因此,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这首诗隔行押韵,两小节押不同的韵,第二节的声调更为响亮,那是诗人对英雄充满激情的颂扬。
(“郑文说新诗”之十四)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