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面,大手笔(《五月一日的夜晚》赏析)
郑文
发表于《京江晚报》
五月一日的夜晚
天安门前,焰火像一千只孔雀开屏,
空中是朵朵云烟,地上是人海灯山,
数不尽的衣衫发辫,
被歌声吹得团团旋转……
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
中国在笑!中国在舞!中国在狂欢!
羡慕吧,生活多么好,多么令人爱恋,
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生!
(公 刘)
1955年5月1日,我国举行了规模空前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天安门广场的焰火歌舞晚会形成了狂欢的高潮,在诗人公刘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天后,他在《五月一日的夜晚》一诗中,以气魄宏伟的大手笔,描写这万众欢庆的大场面,使一首短短八行的抒情诗,具备了史诗般的含义。
这个“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先看看诗人所用的比喻吧。“焰火”像“一千只孔雀开屏”,这是多么壮观美丽的景象;“人”如“海”,“灯”如“山”,则使我们联想起“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灿烂辉煌。再看看这场面的背景,是“天安门前”,是“空中”,是“地上”,也可谓无一不“大”。而下面的两句诗,我认为是这首诗最精彩的描绘:“数不尽的衣衫发辫,被歌声吹得团团旋转”。这“数不尽”和“团团”,都是言其多,也是与“大场面”相一致的。接着,作者又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来进一步描写这个大场面。因为当时有全世界半数以上国家的贵宾云集北京,所以诗人说:“整个世界站在阳台上观看”;然后他又说:“中国在笑!中国在舞!中国在狂欢!”所以说,诗人的视野很广阔,气魄很宏伟。
诗中还有一处新奇的写法:这“歌声”怎么能“吹”呢?说到这里,就必须讲到一种叫做“感通”的修辞手法了。“感通”的意思,就是说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交流打通的。比如我们看到一种烈酒,本来它是清凉如水的,但我们想到喝下去的感受,就会转而觉得火烧般发热了。当年曹操导演的“望梅止渴”,就是一个利用“感通”稳定军心的妙计,因为士兵们看到满树的青梅,还没到嘴就酸得口水直流啦!“歌”是通过空气传送的,“风”也是通过空气传送的,有了这种相似性,“歌声”就可以把发辫“吹得团团旋转”了。
最后两行是诗中的议论,画龙点睛般亮出了主题。很鲜明,但并不直露,因为其中的因果关系,还是值得读者思索一番的。
(“郑文说新诗”之十八)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