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灭质,博不溺心
郑文
发表于《京江晚报》
本期郑文详细评点了一篇题为“幸福”的文章,目的是为了说明文章的“华”与“实”之间的关系,希望同学们在努力提高作文水平的时候,能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用的就是文学理论家刘勰(音读如“斜”)的名言。关于文章的“华”与“实”,刘勰有极其精彩的论述,我现在分几层意思简要地介绍一下。他首先指出,既然写文章,就应该有文采(即“华”),而文采包括形象、声音、情感三个方面,都应该做到丰富鲜明,配合协调。这是他的第一层意思。接着他又指出,化妆者的顾盼生辉是因为她本来就有美丽的姿容,化妆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文章的巧妙华丽也是本源于内在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实”),所以写文章要在情理内容确定以后,文辞语言才能通畅。也就是说,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这是他的第二层意思。所以,他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为情造文”,即为了真情实事而写文章;而不是反过来“为文造情”,即为了写文章而制造感情,甚至虚情假意。他还特别举例说:“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意思就是说:“桃树李树不言不语,树下却有很多人走出了小路,那是因为它们有香甜的果实呀!”这就说明了“实”的重要性。当然,也不是不要“华”,桃树李树也开花来着(“华”就是“花”),我们反对的仅仅是“华而不实”。他最后总结道,写文章要做到“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意思就是“有文采而不危害实际内容,材料多而不淹没思想感情”。
一般说来,我们学语文学到初中的时候,就比较懂得“文采”的重要性,也比较喜欢追求“文采”了。这是好事,说明我们已经理解了刘勰所说的第一层意思,是语文水平在提高的表现。但这时我们就要争取搞懂刘勰所说的第二层意思,并向他在第三层意思中提出的要求去努力。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不至于走上歧路,受到不良文风的影响了。
所以,我在评点中其实是努力在解释刘勰的意思。这位刘勰“世居京口”,可是咱们镇江人的骄傲哦!他曾在南山与昭明太子一起读书论文,他的《文心雕龙》是世界文论的巨著,鲁迅先生把它与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并列,所以我们镇江人就更应该弄懂他上面所说的那些意思了!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