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也随之深情地颤动(《我爱这土地》赏析)
郑文
发表于《京江晚报》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 青)
在所有的抒情诗中,诗人是永远的主人公,因为诗人就是抒情的主体,他们总是用自己的真情和读者进行着交流,使读者深深地为之感动,并且与之共鸣。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就是“我”,就是艾青,但是他把自己比作一只鸟。鸟与诗人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就是他们都会“歌唱”。诗人认为自己的天职就是为祖国、为人民而歌唱,哪怕变成了一只鸟,哪怕嗓子已经“嘶哑”,我也应该继续歌唱。
请注意,作者就这样把自己“拟物”了,读者从诗中看到的,是鸟眼中的世界:“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而在这鸟儿看到、感到的世界中,又渗透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悲愤”、“激怒”以及“温柔”。我从鸟儿的歌唱中听到了诗人的真诚,我的心也随之深情地颤动。
为什么以上诗句所展开的意象能够使读者感动而且产生共鸣呢?这就离不开我们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所进行的思考了。这首诗写于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1938年,所以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面那些长长的定语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所以诗人说,哪怕他死了,连羽毛也要腐烂在这土地里面——这是从生到死忠贞不渝的宣言。
诗的第二小节两行是议论,是总结,是画龙点睛,力透纸背,余响不绝,遂成为有口皆碑的名句。
写到这里,我不由哼起了前苏联文学大师萧洛霍夫所著《静静的顿河》中的一首悲歌:“静静的顿河呀顿河,告诉我,你说为什么噢你为什么,河水这样浑浊,弄浑了静静的河……眼泪流成的河,孤儿寡妇的眼泪,流得这么多,弄浑了静静的河……”这首歌的感情非常深沉,我觉得在风格上很像艾青的这首诗。
(“郑文说新诗”之十七)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