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和你再去吹吹风
王悦
江滨中学初三(5)班
2001年"增华阁"大赛获奖作品
亲戚朋友们都说,我与我老爸特别像,无论是外貌、说话,还是性格,甚至走路的姿势。对此,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这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吧;也许就在我和老爸一起散步吹风的日子里,这种影响就在我的身上一点一点地积淀下来了。
家住长江之滨,春日里,自然有幸到江堤上把风筝高高地放到天上。爸一面帮我整理风筝的线圈,一面告诉我“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我们在一块儿打算着这一年要做的事儿,把未来的日子憧憬一番。爸的这种“事无大小,先打腹稿”的习惯,就在江畔和煦的春风中,渐渐在我心中烙下了印迹。望着眼前的一江春水,我们脸上都显出自信的神情:我们不会让时光像这一江春水白白流去。
在暑假闲散的时光里,爸有时带我去钓鱼。我们天不亮就起来,提着桶,夹着鱼竿上路。爸告诉我不能像小猫钓鱼那样,心神不宁。可是在池塘边,常常好久也不见鱼儿上钩,我觉得兴趣索然。而爸不一会儿便拎上一条鱼,急得我浑身冒火。塘边的风呢,不紧不慢地吹啊吹,仿佛告诉我别再去想钓鱼,只当这是一场磨砺意志的竞赛。在归途中,爸才告诉我垂钓的真正意义:培养耐性,学会坚忍。后来再去钓鱼,我就抱着平常心,结果反而大获丰收。池塘边吹来的风,带来丝丝凉爽,使人心情怡然,真所谓“其喜洋洋者矣”!
秋风凉意渐深时,爸和我常去焦山晨练。此时在吸江楼上远眺,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爸每每到此,总不忘带上一本自己深爱的《中国古代文学》,然后翻开那黄黄的书页,大声吟诵,而我则在他身边悉心聆听。久而久之,我们便有了共同的乐趣:谈古代文学,有时还一起吟诵。看远方景色,诵“朝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米芾手迹,诵“不知老之将至……”;踏山间小道,诵“无边落木萧萧下”;登万佛高塔,诵“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爸是文秘专业毕业,自然在这方面胜我一筹,他又拿起书来,让我给他背《庄子·秋水》,体会其中的人生哲理。瑟瑟的秋风吹响在耳畔,我们并无凉意,只感到我们站在一块儿吟诗时,这风是温馨的文学之风,吹来阵阵的翰墨幽香,天、人、水仿佛都融为一体了。
冬日小雪初晴的早晨,爸领我到古文化街西津古渡去。看着古朴的民风、袅袅的炊烟以及那座神秘古老的石塔,爸给我解说那门上的文字: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那是《滕王阁序》上的词藻。巷尾吹着北风,爸给我披上他的大衣,怕我受凉。我感觉即使眼前有雪有冰,但我心里却像有一团火。
近年来,初三的紧张生活使人感到喘不过气来,和老爸一块儿散步、吹风、谈话的日子少之又少。回想过去,我此刻只想在风中找回那一份纯真,那一份亲情。“很想和你再去吹吹风,去吹吹风……”张学友的一首老歌唱出了我的心曲。
编者评语:
本文所描写的这样一种平等和谐犹如朋友一般的亲子关系,堪称两代人之间交流沟通、互相影响的最高境界,确实给人以如沫春风的温馨感。文章开头含蓄地点题,然后则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描写父亲对自己“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和影响,最后以张学友的歌巧妙地唱出自己的心曲,又与开头遥相呼应。如果要说有什么不足之处,那我的感觉是秋冬两节的内容都是文学的熏陶,好像有一点重复。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