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讲坛"说起
郑华
发表于<镇江日报>
我很爱看中央电视台第10套的节目,因为那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其中有一些普及科技文史等方面知识的专栏,办得很有特色。尤其是“百家讲坛”,已经在全国赢得广泛的观众,产生很大的反响,并引发了一些争论。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
汉朝的刘向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我想,对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学习尚且有“秉烛夜行”的功效;那对青少年来讲,学习就更像艳阳高照一样地重要和辉煌。然而,遗憾的是,现在爱看学习型节目的人,反而是年龄越大的人越多,年轻人爱看的似乎并不太多。许多年轻人好像偏爱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许多媒体也以“泛娱乐化”相迎合。现在从中央台到各地方台,有多少互相克隆的娱乐节目啊!最近我每次翻频道路过湖南台,几乎天天都听见那儿在唱“超级女声”,真不明白他们何以乐此不疲到这种程度。说老实话,每当看到那些毫无唱歌天赋的孩子花那么多时间在唱歌,还有那些甘当别人“粉丝”的孩子哭得稀里哗啦的样子,“老朽”实在是区区之心不敢苟同也!
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引导”的问题。电视台做节目不能只看收视率,只看市场,更不能只看钞票,也不能只满足于做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大红大紫,而听任做文化普及节目的主持人艰难维持,甚至因为“收视率低”就想把这些节目撤掉,比如“读书”、“文化访谈录”之类。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看,这些节目还是做得不错的,是下了功夫的,之所以收视率不高,主要还是因为:目前尚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普遍急功近利、浅薄浮躁的社会风气,导致若干比较严肃的文化领域被边缘化。正因为如此,主流媒体其实更应该坚持做好这些节目,争取逐步提高其收视率,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建设”的作用。事实上,由于电子媒体传播、普及文化的作用非常强大,尽管目前的文化生态中夹杂着许多庸俗消极颓废的东西,但总的来说,还是为进一步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准提供了一个空前广泛的基础,问题是我们如何在“提高”上多下一点功夫。毛主席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说过:“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他又说:“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如何把这个“基础上”和“指导下”结合起来,实在是大有文章可做。我们的主流媒体,难道不应该在大力向群众普及文化的同时,努力做好指导群众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工作吗?
顾名思义,“百家讲坛”就是专家的讲坛,而它却设在大众传播媒介上,所以分明是面向一般老百姓的。这些可敬的专家们,就是在做着把普及和提高统一起来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当然第一要有正确的观点,或者至少要有正确的方向;第二要有丰富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能使观众受益;第三要有生动活泼的授课语言,能吸引观众,提高他们的兴趣。近期在“百家讲坛”上,易中天先生之所以大受欢迎,我看就因为他在这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至于前一段引起争论的刘心武先生,应该说他也是很有才华的,但他研究《红楼梦》的方向和方法,确实会对广大观众产生误导,因此引起许多红学家的反感。不过,在我看来,当然也不必,事实上也不可能,因此就不允许他发言。既然是“百家”的“讲坛”,那不妨也可以“争鸣”,其他红学家也大可登坛宣讲,不要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观众听得多了,见识就会增长,“偏听”才会“偏信”,“兼收并蓄”就能促进思考,并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且大多数人一定能作出正确的选择。总之,历史早已证明,在学术问题上,有分歧、有争论并不是坏事,无论如何都比“一言堂”要好得多。
所以,我衷心希望“百家讲坛”越办越好,时间可以再多一点,选题可以再多一点,请的专家可以再多一点,坚持下去,收视率也会越来越高。
(“郑华谈文”之43)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