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惊闻"三怕周树人"

郑华

发表于镇江日报


10月19日那天,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的纪念日,我捧出先生的全集来,把他每一个集子中序跋之类的文章都浏览了一遍,算是对先生的一次“心祭”。然而媒体上对此几乎是无声无息,难道真的是所谓“死者长已矣”了吗?

还好,到了晚上的“焦点访谈”,居然是主持人与易中天和另一位专家在一起议论鲁迅,尽管名之曰“焦点”未免夸大其词,但毕竟聊胜于无,于是我就很认真地看起来了。谁知,这一看却把我吓了一大跳,因为忽然听到主持人说:现在的中学生对鲁迅已经相当隔膜,校园中甚至流行这样的顺口溜曰:“一怕做作文,二怕学古文,三怕周树人。”

心惊之余,不禁又哑然失笑了:现在校园里可不就是喜欢拼凑顺口溜吗!连李白的诗都给改得乌烟瘴气了,把“周树人”抓来凑个韵,大概也有点开玩笑的意思吧!如果真的是作文怕写,古文不通,连鲁迅的现代文也弄不懂,那我们的母语可真要如母亲一般“泪下如雨”了。

看来,虽然这顺口溜有一点开玩笑的性质,但至少也说明,年轻一代对鲁迅作品的心理差距正在扩大,对鲁迅先生其人也日渐生疏淡漠了。所以,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中学生除了必须学好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之外,还要在课外认真阅读一定数量的鲁迅作品,争取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近几年来,“尊孔读经”的呼声日益高涨,有的地方竟办起讲授“国学”的私塾,甚至连师生都一本正经地穿起汉服来,专等新闻记者来拍照摄相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反而被许多人所忽视,甚至遭到个别“标新立异”者的歪曲和攻击,这真是荒唐而好笑的事情。早在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就在纪念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如果我们对旧中国的圣人顶礼膜拜,而对新中国的圣人却熟视无睹,那岂不是咄咄的怪事,天大的笑话吗!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读一定数量的鲁迅作品,我们就一定能认识到鲁迅先生的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被他对旧社会的尖锐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深刻剖析所折服,被他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坚定、坚强和坚韧所鼓舞,被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人格所感动。而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我们还会不断得到远见卓识和独到见解的启迪,不断学到丰富知识和科学分析的交融,不断受到优美情境和灵感火花的陶冶。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认真读懂了鲁迅,就能得到思想的锻炼、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享受。

那么,在中学阶段,要读哪些鲁迅的作品呢?我的建议是:小说中,至少要读《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社戏》、《祝福》等,另外还可以再读几篇《故事新编》中的作品,比如《铸剑》和《奔月》等。散文和散文诗中,主要是读《朝花夕拾》和《野草》当中的一些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秋夜》、《雪》、《好的故事》、《狗的驳诘》、《立论》、《这样的战士》等。杂文中,那就更多了,鲁迅有好多本杂文集,如《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至少要读100篇以上吧。还要再读点鲁迅的诗,记住其中的一些名句。

如果你认真完成了以上的读书计划,那就为进一步学习鲁迅的著作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这样一来,即使将来你不上大学,或者上大学不学文科,你都能继续享受鲁迅先生的作品,终生从他的作品中受益。我是学中文的,我深深体会到鲁迅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年听老师讲鲁迅作品时如痴如醉的课堂气氛和不想下课的心情。自己做了教师以后,每次讲到鲁迅作品,总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格外精心地备课,特别投入地讲解,学生好像也非常认真,且深受感动,从未想到会有所谓的“三怕周树人”。

同学们,能不能改一下,来个“一学周树人,二要懂古文,三爱写作文”呢?——倘能如此,岂不美哉!

(“郑华谈文”之45)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