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作文教学必须解决三个“不很了解”

郑文

本文曾发表于《江苏教育》


作文教学要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教会学生作文、论文,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不很了解”的问题。

其一,教师对自己所出的题目究竟应该怎样写,大致有哪些写法,不应该怎样写,大致会出现哪些问题,往往“不很了解”。

教师对自己所出的题目会不了解吗?有的教师甚至能亲自“下水”,写出一篇可供学生学习的文章来,这还不算了解吗?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生活经历、写作能力各不一样的学生,必须设身处地从他们的角度考虑写这个题目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而不应该也不可能让他们排起队来,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模仿教师的某一种写法。因此,作前指导应该既讲清原则,又不失灵活性。必须力求避免下列情况:讲得太空泛,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讲得太单一,甚至拿出“样板”,结果造成千篇一律;讲得太片面,学生往往忽视某一方面;讲得太琐碎,学生感到不得要领,无所适从。

有一次我们搞征文,主题是“爱祖国、爱家乡”,由于时间仓促,未能认真指导。结果,学生大都以“可爱的家乡”、“我爱你,中华”为题,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凌乱地塞到文章里去。后来,我们又搞“可爱的祖国”征文,我就告诉学生,定的只是主题,而文章的题材、题目、体裁都是不定的,可以根据你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写。比如上次有一篇获奖征文,题目就叫“在那陈酒飘香的地方”,一看就知道作者抓住了一个重点,具体地从一个方面歌颂了自己的家乡。这样的文章角度小,就容易写得集中、深刻。结果,学生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交上来一看,选材是广泛了,角度都缩小了,但又有相当一部分人离开了规定的主题,写成“可爱的家乡”、“可爱的老师”、“可爱的学校”等等了。由此我认识到,指导的重点应当是:如何把不同的题材和写法与规定的主题结合起来,如何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走向一个共同的主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对作文题的要求、写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相当的了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我曾给学生出过这样一道作文题:“介绍《狂人日记》的两幅插图”。作前指导时,我对题目作了如下分析:“介绍”二字表明,本文应写成说明文。既不能大讲其狂人的故事,也不能对两幅插图的思想艺术特点作过多评论;应该主要把两幅插图的画面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向读者客观地介绍清楚,并扼要地说明两幅插图的不同,是由于对狂人形象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既然是两幅,就要注意对照研究,着重阐明它们的不同点。既然是《狂人日记》的插图,就不可避免地要把它与小说原作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看看插图作者是怎样理解原作的精神,并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通过画面来表现它的。除此而外,我还对文章的写法作了一些指导。总的来讲,是尽量争取讲在点子上,让学生掌握原则,而又不束缚他们的思想。这样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二,教师对学生每次作文的情况,以及每个学生作文的总状况往往“不很了解”。

为了了解学生的作文状况,每次实行部分的精批细改是必要的。所谓“细改”,就是对文章的剖析;所谓“精批”就是指出文章的主要优缺点。这种“批改”,实际上是作文评讲的备课。一般说来,对一个班作文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进行精批细改以后,评讲课的主要内容也许就孕育得差不多了。这时,对其余的作文就可以略批少改,甚至只需看一遍记个成绩。

只有具体了解学生的作文情况,评讲才能切实而有效,否则就有可能成为空说一通或者乱说一通。教师有时读几篇好的,学生有时并不清楚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怎样才能这样好;有时读几篇差的,引起一阵阵哄堂大笑,学生也未必知道为什么可笑,怎样才能不写出如此可笑的文章。下一篇作文交上来,这种可悲的笑料仍然很多。

不仅要了解学生每次作文的情况,还要了解每个学生作文的总状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曾经建立过学生的“作文档案”:在批改过程中,分别在每一位同学名下作一些有关情况的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比较、分析、整理,有些同学的作文总面貌就渐渐地呈现出来了,其主要的优缺点也就渐渐明朗化了。

例如,有一位同学,他有理想、有追求,对自己要求严格,关心时事,阅读广泛,作文思路开阔。在他的作文档案中,我有下列记载:“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几篇论说文写得较好,近来在文章的发挥方面大有进步,课外阅读中吸取的知识,能运用到作文中去,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建议学习做读书笔记。语言要向流畅简洁努力。要注意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安排,防止枝蔓过多,失之繁琐,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明确主题,紧扣中心。”从初中到高中,我先着重指导他写作时如何放开去,再着重指导他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我一直在看着他攀登。几年来,他的作文有较大的进步,曾两次在市征文活动中获奖。

还有一位同学,人很聪明,但不够踏实,做事往往虎头蛇尾,甚至有始无终。表现在作文上就是往往有一个不错的开头,败笔多半出现在后面,文章讲究起承转合,而他往往在“转”的地方出毛病。我给他指出以后,他自己也深有体会,就开始自觉地克服这一缺点了。

其三,学生对教师批改的用意,联系他的文章究竟应该怎么做往往“不很了解”。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一、只实行部分的精批细改,大力加强指导与评讲。二、提高总批的质量和实际效果。批语当然首先要力求精当,除此之外还要努力做到“五不批”,即批不出的时候不硬批,老生常谈的话不批,共同性的问题不批(留待评讲解决),估计学生不懂的话不批,不利于调动积极性的不批。把这五种筛掉,剩下来的大概就是比较有效的批语了。三、在眉批方面,多用提问式。不是直接把结论塞给学生,而是把批改变成一个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实践的过程。四、要求学生写“作后小结”。这样做,往往能把一次作文变成往返的师生讨论,有利于了解情况,有利于教学相长。作文教学中师生的相互了解是非常重要而又很难做到的,只有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师生的共同讨论,才能加深教师对学生作文情况的了解,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自己文章的得失,领悟领悟写作的规律,并逐步提高写作的能力。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我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梅含辛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写作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教师对自己所出的题目究竟应该怎样写,大致有哪些写法,不应该怎样写,大致会出现哪些问题,往往“不很了解”。  

其二,教师对学生每次作文的情况,以及每个学生作文的总状况往往“不很了解”。  

其三,学生对教师批改的用意,联系他的文章究竟应该怎么做往往“不很了解”。  

我觉得,这一篇文章好就好在有针对性。作者提出的这三个方面的“不很了解”非常切中作文教学的时弊,如果作者提出的一些建设性的看法能够有效地付诸实行,这对于作文教学应该是善莫大焉、功德无量的事情。这是其一。  

 

其二,我觉得,语文教师要从三个“不很了解”走向“基本了解”,再走向“十分了解”、“了如指掌”,这是需要下大工夫的。本人觉得自己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一般只能做到“基本了解”,有时甚至是“基本不了解”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要做到这三个“了解”,第一,必须熟悉作文发生的过程以及一般规律,第二还有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关注问题、心理需要,第三还要熟悉作文学习和水平提高这两者与个性发展、人格发展、知识学习的关系。  

要做到这三个熟悉,需要深厚的学养,需要精深专业知识,需要一种敬业精神,特别需要的是对于作文教学、对于教育工作的一种热爱、一种执著探索的态度。  

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我也想以之与作者共勉;与广大作文教学同人共勉。  

第三,我还想就作者提出的一些建议。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第一个“不很了解”中,作者提出,写作指导要讲在点子上的看法。这固然重要。但是,我还是想说,我的看法是作文意义的生成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观察、分析和解读以及重新建构世界(注意这里的世界是孩子世界,自我的世界)的结果,所以从这一点出发,我想在命题上,是否可以也从学生中来,教师再加以整合、提高和引导。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第一个问题。  

在第二和第三个“不很了解”的问题上,作者提出了部分“精批”“细改”的方法。我觉得,可能实践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为什么?因为时间问题,因为精力问题。“作文档案”以及“作文小结”的建议是非常好的。因为可行,因为有效,因为把解决了问题的症结。  

 

我认为,或者一直认为,作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作文学习依靠的是一种持久的积累,作文材料、语言材料、作文经验的积累,而这一些积累,都是需要学生来完成的。作文不是靠讲出来的、评出来的,而是依靠自己练出来的,依靠自己积累出来的,依靠自己在多次实践之后悟出来的。  

 

所以就上面作者提出的“作文档案”以及“作文小结”的建议,我还想提出一些补充的建议,那就是建立作文小组,建立班级作文专家组,建立作文学习的一种关注学生主体、关注作文过程的流程模式。还可以设立师生作文沙龙,学生作文论坛等等多种形式的作文学习组织。  

 

一言以蔽之,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以上是本人读了这一篇文章,产生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guest ( 临时用户 )   


梅老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比如怎样帮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体验、认识、复原乃至重新建构生活,这的确是作文教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学生可以受益终生的作文能力。我的这篇文章写于多年前,那时基本上只是从教师作文教学工作的角度着重进行了单向的研究,今天看来,应该加强学生主体方面的研究,希望梅老师把这方面的思考和经验写出来。作文小组活动之类的做法,我过去也曾考虑过,但一直没有认真地实践,主要是觉得组织引导工作很麻烦,效率未必很高,稍一放松,就可能流于形式。不知现在的作文教学第一线上,有些什么新的经验和做法。“多多作文网”上应该有更多的感想、意见和讨论,希望所有查看“多多网”的同学和老师多多发表自己的想法。(郑文)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