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和他的诗
郑文(辑)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艾青从小喜欢绘画。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即现在的浙江美术学院)绘画系。次年春,赴法国巴黎学画。到法国后,他“读了一些哲学和文学的书——爱上了诗”。1932年5月,他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曾与鲁迅见面。7月12日,遭法租界巡警逮捕,到1933年10月方得出狱。在狱中,他首次以艾青为笔名写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是他诅咒旧世界,同情、赞颂劳动人民的代表作,发表后立即轰动诗坛。
1937年抗战爆发后,诗人辗转于杭州、武汉、临汾、西安、桂林、重庆等地,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浩瀚磅礴的气势,写下了许多激情洋溢的诗篇。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艾青在重庆见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帮助下,艾青于3月秘密到达延安,在“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工作。1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1942年春,毛泽东同志多次约他谈文艺问题。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时在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华北大学担任领导工作。1947年到1948年在河北参加土改。
1949年2月随军进入北京。9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候补委员。10月,《人民文学》创刊,任副主编。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批判,开除党籍,划为“右派分子”。不久,在一位将军的帮助下,去东北黑龙江北大荒一个林场“体验生活”。1959年11月到新疆,不久到石河子农垦部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967年又被“劳动改造”。1975年,因眼疾去北京治疗。
1978年4月30日,《文汇报》发表了艾青的诗《红旗》,这是他复出后发表的第一首诗,立即在全国引起读者的关注,其后新作不断。1979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为艾青平反,恢复党籍。
艾青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以来自由诗写作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诗主题单纯鲜明,意象集中生动,语言准确朴素,形式自由灵活。他的许多诗,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如《珠贝》、《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乞丐》、《镜子》、《光的赞歌》、《礁石》、《煤的对话》等等。现在我们来读他的《手推车》:“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划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这首诗中,诗人从生活中捕捉到的最鲜明的形象,一个是独轮车发出的“尖音”,一个是独轮车杂乱交错的“辙迹”,非常单纯,非常突出。对于前一个形象,诗人把它强化到“使天穹痉挛”,然后通过“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赋予它丰富的社会内涵;对于后一个形象,诗人则同样以“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与之相结合。由此形成的两个思想、艺术俱佳的意象,就演绎出一首精短的好诗,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记得上个世纪的50年代,我小时候,住在冷清的小县城里,还经常能听到独轮车艰难碾过青石板路时所发出的那种特别尖厉的声响,非常地刺耳难听,现在看到艾青以“天穹痉挛”来形容,就觉得实在是太准确、太生动了。而接下去读到“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再联想到那些杂乱交错的独轮车的印迹,当然也会陷入一种沉思默想的悲哀之中。只有一点不同,艾青所写的是北方黄土地上的独轮车,而我的记忆是南方小县城里青石板街道上的独轮车,它们甚至在那些青石板上留下了有一两指宽、一两寸深的弯弯曲曲的辙印,成为一种凝固着悠长岁月悲哀的“文物”。可惜的是,现在这种“文物”恐怕是再也找不到了。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