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悼亡哀音 抒忧愤心曲__苏轼<江城子>浅赏
张茂昌
东海县桃林中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妻子王弗而作,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抒发了自己仕途坎坷的郁闷之情。
其妻王弗,进士之女,性格“敏静”,颇知诗书。每当苏轼读书之时,她便守在一旁,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之处,她便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一一作答,顿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 。 然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这让苏轼悲痛万分。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妻子早已香消玉殒,魂归它乡。悠悠十载,一个沉睡冥府,一个熬煎人间, 阴阳两界,音信全断。但词人对妻子的千般情思,万般哀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魂牵梦绕,难以忘怀。这让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才子倍感寂寞,不胜悲切。开篇寥寥几字,如泣如诉,给全词定下了低沉凄婉的哀情基调。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面对亡妻的千里孤坟,词人思绪绵长,不绝如缕。妻生前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历历在目:她知书达理,温柔贤淑;夫妻间诗词唱和,谈笑嬉戏…… 那生活何其温馨,何其甜蜜呀!而如今,唯我孑然一身,形影相吊。更有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自己敬慕的人政见不一,分道扬镳;几度莫名遭贬,辗转异地,处境孤寂……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让作者惆怅满怀,感慨万千。心中淤积的凄凉、郁闷和忧愤,再无知音可诉说,只有对着掩妻的一抔黄土,洒下辛酸相思泪。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时过境迁,即使妻子死而复生,重返家园,恐怕也难以认出自己的夫君了。因为十年来,几处奔波尘蒙面,双鬓黑发染秋霜,已非当年春风得意、风流倜傥人。词人妙用表假设的“纵使”二字起句,收一石二鸟之效:词意上,交代出夫妻“相逢应不识”的原因:相思已使人憔悴,复加忧愤催逼,人未老形先衰;结构上,以悬拟之词,把实情的抒发巧妙地转入虚境的描摹。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流畅,不着丝缕斧痕凿迹。词坛大家之匠心独运,可窥一斑。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今宵梦里,蓦见妻子正对镜梳理着如云秀发,在俊美的面容上轻施着淡淡铅华……那神态、动作,何其熟悉、亲切。作者独历沧桑时时思念的心境,形只影单风尘仆仆的苦楚,多想对相知相惜的爱妻倾诉,以解相思,一除块垒。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淤积心中的千言万语,竟哽在喉间,无法吐露,只能以泪诉衷肠。词人为情所苦、为事所困的无奈情态,描画得神形毕现,惟妙惟肖。作者通过这一梦境描写,以虚补实,把眼前实的意境与想象中虚的情境巧妙地融合一处,让“相思”“哀愁”“忧愤”相互交织缠绕的复杂情绪表现得婉转曲折,感人至深。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帘幽梦逝去,醒来依旧孤独,更添几许愁思。在每年这个特殊的明月高悬夜,词人便伫立在长满矮松的山岗 ,遥望妻子长眠之地,送去深情的思念。“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忆往昔,夫妻恩爱,伉俪情深;想今宵,天上月圆,尘世人缺。词人心如刀绞,柔肠寸断,松影之间,潸然泪下。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的苏子,也只能默默无语独对月,黯然神伤寄相思了。
总览全词,作者用白描手法,先写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接着虚写与妻子梦中相见的情境,结句又回到现实,再诉相思之苦。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创造了一个对月寄相思的凄凉意境。作者思念发妻,感慨人生,情真意挚,悲戚感人。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不能自抑地为苏子洒下一掬同情泪。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