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人和一位中年人
魏沁怡
丁岗(葛村)小学五年级
发表于京江晚报
老人们就好比一本本古老而又经典的书,记录着沧桑的岁月和丰富的经历。许多老人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还是在尽自己所能地、默默地为家庭和社会作奉献。
每当天气晴好的时候,在葛村24路公交车站站台旁的水泥场上,都能看到一位头戴草帽、手上布满老茧、皮肤黝黑的老人,正在专心致志地为别人修理自行车。这位老人原是某汽修厂的工人,退休已经8年了。每个月他都有上千元的退休金,吃的粮食蔬菜又都是自己种的,这些钱够他和老伴生活了。但老人还是坚持出来修车,一般早晨7点多钟就出摊,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再来,直到傍晚6点多才收摊。除了修车,他家还种了七、八亩水稻,所以他不是修车,就是在田里干活。老人从来不打麻将。他说:“劳动就是老年人的生命。多劳动,再加上适当休息,才能健康长寿。”
还有一位老太,今年已经73岁了。她没有退休金,完全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她的5个女儿都已各自成家,老太从不要她们帮忙。她的老伴右腿有残疾,不能干重活,她就把所有的家务活都揽到自己身上,还种了好几亩的水稻和蔬菜。她让老伴在家里加工面条和馄饨饺子皮,贴补些家用。除了这些,她每年都养上三五十只正宗的草鸡。她家的鸡生的蛋虽比一般的蛋略贵些,但却出奇地畅销,常常是供不应求。我在上学的路上,常常会看到她去菜地,有时挑着粪桶,有时扛着锄头,有时拎着篮子;下午我放学回家,偶尔也会看到她拎着装满菜的篮子回去。有时我路过她家门口,也常常看到她不是在生炉子,就是在切菜拌鸡食。即使是下雨天,不能下田干活,她也不闲着,有时就忙着包馄饨饺子,等待女儿们回来。每周日,她的女儿们都会带着孩子来和老人团聚。这时,老太就像过节一样,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这么多年,她从未说过一句嫌苦的话,也从不要女儿们一分钱。她就这样心甘情愿地奉献着自己剩余的精力,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支撑着这个家。
可是,我也知道有这样一位中年男子,他整天无所事事,小事不想做,大事又干不了。他一天到晚衣服穿得笔挺,不是在这家打麻将,就是在那家闲聊,谈天说地,海阔天空,把时间都浪费掉了。早在多年前,他妻子就因为嫌他文不像秀才,武不像兵,一事无成,扔下他和孩子远走高飞了;可一直到现在,他还是这样混日子。孩子的学费和家中的开销,全靠老父亲一点退休金维持……
按理说,中年人正当年富力强,完全应该挑起家庭的重担,拥有自己的事业,总不能让父母养自己一辈子吧!人在青年时,虽有远大志向,但缺乏足够的经验,所以较难成就大事;到了老年,经验有了,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在中年,经验丰富而又精力旺盛,正是创业的大好年华,可是他却什么也不想干!
修自行车的老汉不分春夏秋冬,忙忙碌碌;养草鸡的老太不论刮风下雨,勤勤恳恳,都在奉献着生命的余热。而一位年富力强的汉子,却在那里虚度年华,浪费生命,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道理,就请读者认真思考一下吧!
编者评语:
感谢魏沁怡,又为我们写了一篇好文章。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悉心体验,可以看出民间传统美德对她的深刻影响,可以看出她行文朴实具体流畅的写作能力。她这样长期一贯地认真对待作文,是值得大家好好学习的。当然,我还要对魏沁怡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以此文来说,请你对照一下原文,还是会发现改了不少。你千万不要以发表出来为满足。要进一步思考研究:为什么题目从“人”改成“两位老人和一位中年人”了?为什么开头整整删掉了两个小节?为什么文章中间也删去或修改了一些文字?凡是有修改的地方,你都应该问一个“为什么”,把它搞懂以后,看看学到了什么。只有坚持这样做,你的作文水平才能继续提高。希望你能针对此文的修改,再结合自己平时的写作体会,写一篇感想寄给小记者部。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