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巧用"文心"话衷肠__写给即将走进赛场的"增华"学子们

郑华

发表于镇江日报


同学们,当你即将第一次,或又一次走进“增华阁”赛场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它为什么叫“增华阁”大赛?你是否因此为我们的故乡感到骄傲?你是否下决心要把自己的作文写得更好一些呢?

我们的故乡是一座光辉的历史文化名城,她诞生在万里长江与千年运河相约的地方。长江奔腾澎湃的气势,融合着运河波光潋滟的温情,孕育出我们城市刚柔相济的灵魂。数千年春去秋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承传着说不尽的意气风华,续写着读不完的锦绣文章。

齐梁时代,“世居京口”的刘勰(约466年前后—约538年前后),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对此前一千多年的文学进行了全面总结。而与他同时代的梁昭明太子萧统(501年—531年),也在那时编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我们镇江,有关昭明太子“增华阁”和“读书台”的历史传说,竟如春风化雨一般,催生出一桩前所未有的“名城盛事”,造就了一个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的“中小学生写作节”,这难道不是拜两位文学大师所赐吗?

好像预见到后世将有如此盛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谆谆教导我们:“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把他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初学写作文章的童子,必须先学习写作典雅风格的文章,顺沿着它的根本去探讨它的枝叶,这样文思的运转自然圆通。”而萧统,则在他的《文选序》中,留下了“踵其事而增华”的名言,他也是希望我们“继承前人的事业,使之更加美好完善”(《辞海》解释)。

所以,当我们走进“增华阁”赛场的时候,我们应该牢记着刘勰和萧统的教导,通过巧妙的文思,说出我们的心里话,努力写出更多的好文章来。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我既没有读过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没有读过肖统的《文选》,怎么知道他们有什么教导呢?”哦,请不要着急,且听我慢慢道来:第一,《文心雕龙》绝大多数同学可能是没有读过,但其中的有些名句可能还是接触过的;更重要的,是他所讲的一些关于作文的基本道理,你们的老师在语文课上肯定讲过。第二,肖统《文选》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其实不少中小学生也读过,只是不知道它们出自《文选》而已。所以说,刘勰和肖统的书对我们来说并不神秘。现在,我就把他们对作文提出的基本要求归纳为六条,并结合“增华阁”大赛的一些优秀作品来举例说明之,这对你们的参赛应该是有好处的吧!

第一,作文要反映生活。萧统在《文选序》首段考察文章的起源和发展时,就点明了文章“随时变改”这样一个重要特征;而刘勰则在《文心雕龙》的《时序》篇中进一步强调“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其含义就是:“文章的变化充满了当世的思想感情,文学的兴盛与衰废和时代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两位所讲的“时”,实际上就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思想感情。翻开《“增华阁”作文大赛历届作品精选》,镇江市近20年来的一些重大事件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比如说,改革开放中农民走向富裕的过程和社会反响,90年代初在抗洪斗争中牺牲的周宜顺烈士的感人事迹,中学生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见闻和感想,“城市客厅”等重大建设项目的竣工及其影响,“非典”时期本市医护人员忘我参加战斗的情景,乃至名城山水胜地、特色小吃的文化内涵等等。这些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不仅闪耀着时代光彩,而且充满了乡土气息。所以说,我们写文章首先要注意“写实”,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真切的体验。

第二,作文要提炼思想。刘勰说:“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他的意思是说:“写作文章的原则,在于运用文字和明确文义。文字靠训诂来正确理解,文义靠道理来宣通表达。”刘勰所说的“明确文义”,主要也就是指文章的“立意”,而“立意”的好坏则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毛主席说:“多想出智慧”;刘勰说:“纷哉万象,劳矣千想”,他们的意思都是要我们在运思作文的过程中通过多向思维提炼出思想的精华。在2004年第17届“增华阁”大赛中,丹阳市实验小学三(7)班的单佳欣所写的《刘翔大哥哥,你真棒》获得了金奖。他在文章中,始终扣住了“肤色”的较量:一开始,就突出刘翔的“黄皮肤”;接着写了爸爸的介绍,说从前在短跑项目中几乎都是黑人包揽冠军;然后是刘翔自豪地反问:“谁说黄种人不行?”;最后是小作者的结论:说刘翔“创造了一个黄种人跨栏的神话”。这样一来,围绕着有关“肤色”的议论就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像一根红线贯串全文,有力地反驳了某些人看不起黄种人的谬论。一个初学写作的“童子”,就能以一种明确的思想统率全文,做到“义以理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作文要抒发情感。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明确主张“为情造文”,坚决反对“为文造情”,并且指出:“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他的意思就是:“为抒发思想感情而写文章的就能写得扼要精练而且写得真实,为了写文章而虚造思想感情的就会把文章写得过于华丽而烦乱讹滥。”在1991年第4届“增华阁”作文大赛中,镇江市京江职中幼二班的谢莹写了一篇《我爱这多情的土地》。作者是北方人,她在这篇抒情散文中,通过对镇江丰富历史文化的逐步了解,更通过对1991年抗洪斗争的现实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自己对第二故乡的情感转变过程。有些同学作文喜欢脱离实际地抽象抒情,往往倾全力于语言的华丽,用很多的形容词,结果读者并不理解你感情的由来,当然更不会感动。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事实的支持。我们常用“事情”这个词语,没有相应的“事”,这“情”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说,我们在作文中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四,作文要放飞想象。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作文的构思,它神奇的想象可以不受约束,飞得很远很远。只要寂静地凝神沉思,思绪便可以联接上千年以远的事物;悄悄地动容改颜,视线便能够通达于万里之外的情景。”所以,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想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想象并非凭空产生,不能乱想一气;想象终究还是植根于现实。想象的双翼,也许可以归结为知识和语言:知识越丰富,想象起飞的平台就越高远;语言越丰富,想象的发展和表达就越多彩。在《“增华阁”作文大赛历届作品精选》中,就有许多小作者通过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为我们演绎出鲜活有趣的故事。这些文章生动地说明,想象力正是形象思维的灵魂,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的基本能力之一。

第五,作文要追求美感。主张追求“形文”、“声文”、“情文”之美,同时也强调“文附质”与“质待文”(即“文采要依附于一定的内容”与“内容要靠文采来表现”)的辩证关系,这些论述是刘勰《文心雕龙》的基本观点之一。在《“增华阁”作文大赛历届作品精选》中,朝气蓬勃的阳光少年们也表现出对美的强烈追求。丹阳师范附小四(1)班陈阳写了一篇《我是一棵美丽的树》。在文章中,她有条不紊、由表及里地描写了一棵树的外在美和心灵美:先是赞美这棵树的外形;然后结合春天写它善良的心地,结合夏天写它无私的奉献,结合秋天写它对失去美丽的担心,结合冬天展望它美好的未来。小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使自己和树融为一体,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同身受地描写,既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又反映出孩子纯朴美好的心灵。当然,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又都离不开语言美。我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在追求美感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真、善、美”的统一。如果没有内容的“真”和“善”,“美”也就无从谈起了。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美,效仿那种华而不实的文风,或者以为语言美就是滥用形容词之类,其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第六,作文要表达个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提出了“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的重要观点,意思就是说:“各人的文章都以自己的本心——个性为老师,所以就像每个人的面孔千差万别一样。”这个论断强调了表达个性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写文章确实是一种极具个性、极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写文章“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写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并要努力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表现出自己的风格。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出新”,无非是反对写文章袭用老谱,搬弄套话,更不用说去完全模仿别人的文章了。在《“增华阁”作文大赛历届作品精选》中,编者有意识地选入了一些同题作品,其用意就是要同学们通过比较来学习其不同的内容、写法和特色。

以上当然只是一种通俗而简单的“释义举例”,但它已经足以说明:《文心雕龙》和《文选》与我们的作文教学之间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刘勰在理论上说得多些,肖统则主要是提供了优秀作品的例证。我们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要经常想到他们的教导,然后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把他们的“文心”与自己的“文心”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