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舟中读元九诗>
郑文(讲解)
发表于京江晚报
原文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今译
拿着你的诗卷在舟中夜读,诗读完了,灯油也快尽了,天还没亮。眼睛感到酸痛,熄了灯,还是一个人独自坐在黑暗中,只听得逆风掀起大浪扑打着船头的声响……
讲解
元九指元稹(读“枕”),元稹字微之,是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诗人,也是白居易最亲密的朋友。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去九江的船上,白居易无比想念早五个月被贬到四川的元稹,于是夜读他的诗篇,于万般感慨中写下了这首七绝。
诗的前三句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幽暗、孤寂、凄冷、伤怀的画面。这幅图画的主要元素是一个诗人——白居易、一本诗卷——元稹的诗篇和一盏油灯。诗人打破了一般写诗的禁忌,故意在三句中三次重复使用了“灯”字:“灯前”,是描写白居易在夜读元稹的诗;“灯残”,是暗示他一直读到大半夜,油灯已经快要熄灭了;“灭灯”,是写他“眼痛”不能再读,“心痛”不忍再读,即使灭灯不读,仍然孤寂地坐在无边的暗夜之中,苦苦思念着远方命运同样坎坷的知己。三个“灯”字虽然重复,却因为在三句中各占不同的位置,所以音调轻重的处理也不相同,读起来不仅不感到重复,反而好像是有意用一个“灯”字把三句串联起来,使人感觉更加流畅了。
这三句描绘的是一个无声的画面,即使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也只能听到一点轻轻的翻书声和叹息声……原来这是作者在有意铺垫,在为情感的爆发蓄势。诗的第四句犹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一下子将诗歌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风是顶头风,浪是打船浪,惊涛骇浪的险恶处境象征着诗人悲愤至极的心情,风浪中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痛苦的呼喊。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