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寄语:给参加"增华阁"大赛的小友们
何永康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发表于镇江日报
镇江好,风景旧曾谙。
1961年秋初,我由海安赴南京求学,经六圩轮渡至镇江,第一次看到了铁轨,搭上了火车。当时的大学新生入学,无家长护送,我一面发着高烧,一面扛着一只装衣物的大纸箱,挤进了车厢,“呜”,一声长鸣,车轮咣噹,“暂别了,镇江!你使我终于结识了‘詹天佑’……”
1964年深秋,我参加“四清”工作队集训,住在金山寺旁的市委党校,一住就是40余天,学文件,搞“三查”(查思想、查阶级、查工作作风),日子过得紧张、机械,唯有到金山寺看露天电影时,才稍感轻松。我望着一勾新月挂在金山宝塔之上,吟了一首诗,记不清了,最后两句似乎是:“天生一剑金山塔,刺破青天锷未残。”
1970年鲥鱼时节,我以《新华日报》政治理论处负责人的身份参加江苏省军区“积代会”,在南京上火车前,看到车站小饭店里有清蒸鲥鱼,三毛钱一个大“中段”,心想,赶紧吃一次,会期较长,说不定回宁后尝不到鲜了!于是,美餐一顿。谁知一到镇江,“积代会”上每天都有最正宗的鲜美的鲥鱼,一吃就是十多天……如今,这已成为美好的记忆了!啊,我的长江。
后来,是“新时期”驾临。我几乎每年均到镇江,或是参加江苏省高校高级职称评审,或是大学招生,或是给高三学生讲高考作文,住得最多的地方是“一泉宾馆”。很奇怪,一到“一泉宾馆”,我心中不由就鸣起一首仙乐,啊,阿炳,那就是你的《二泉映月》!
还有最难忘的一幕:我的远嫁镇江的小姨母,曾在中国最饥饿的“三年困难时期”的某一天,陪我游了金、焦二山。她把家里最能吃、最好吃的东西都拿来“抢救”我的肚皮。吃得很多,但登山时仍小腿发软。我的小姨母默默望着永远东去的大江,她想什么,不知道;我的心却飞向了小姨母出嫁前的一夕:油灯如豆,她眼里有泪光,轻声说:“康小(我的小名),你千万要读书,不能到店铺里‘学生意’啊……”如今,小姨母已经去世多年了,但她唯一的一次陪我出游,却永远铭刻于我的心扉,我不时在梦中呐喊:“我要读书!”
跑题了!
此文应《镇江日报》之约,本旨在于“增华阁作文大赛”的评说,怎么能扯出如此之多的纯属何某人自己的陈年烂芝麻?然而,转念一想,我不是到处呼吁“中学生、小学生要面向自己的生活实际,写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吗?以上现身说法,起码能让中、小学生朋友们知道,单是“何永康”与“镇江”就有许多话头,就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就有许多可以写成文字的生活素材,这,难道不能给镇江小友们一点点启示吗?
是的,中、小学生写作文,特别是高中学生的“考场作文”,切切不可一窝蜂“回到古代,复述经典”,弄得每年6月7日江苏考场上屈原不断跳水,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断自刎,干脆把宝剑架在脖子上;韩信则赖在胯下,说什么也不肯爬起来……
“增华阁作文大赛”已经办了20年了,它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热情地拥抱现实生活。汤才顺先生说:“‘增华阁’作文大赛,在新闻媒体的强力支持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作文教学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洪蒲生先生说:“所有的好文章都是作者个性的生动表达,哪怕写得再好,也都是作者在当时、当地、就事、有感的一次性创造。”他们的这些经验之谈,有一个坚实的依托,那就是20年来镇江参赛学生的数以万计的来自生活活水的优秀之作。这里边,有《父亲的爱》、《当兵的姐姐回来了》、《我家的衣食住行》、《我家富了以后》、《大战马蜂》、《妈妈,你听我说》、《老师,你不了解我》、《今年喜事多》、《一雨一份情》,等等。童年和少年的视角是了不起的,甚至是伟大的;因为,她天然、纯真,能够掏出心窝里的话!能够扫描到许多成年人看不到、看不清、看不出味儿来的生活景观,到达许多诗人梦寐以求的至高美学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增华阁作文大赛”十分热忱、十分巧妙地呵护了这种童年视角和少年视角。它,功德无量!
今年清明我回故乡,初中母校曲塘中学的一位名叫汪天一的同学,请我指点高考作文。我看了他带来的五、六篇习作,觉得他思维活跃、文采飞扬,写作基础甚好,独有一个毛病——几乎全写古人,特别热衷于“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我劝他回到现实,只写自己。他是“薄薄的窗纸儿”,一点就破:结果在6月7日上午“怀想天空”时,写了自己苦练书法的情景,仰望那“龙飞凤舞”的书法艺术的天空!他以709分的成绩在江苏高考中夺魁,估计作文在58分左右(满分60)。汪天一同学的实践,分明向我们显示:即使是“高材生”,也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为“底气”,否则“才气”无法升腾!
考虑这一点,我在今年给“增华阁作文大赛”命题时,特别注重那些有助于开发中、小学生生活矿藏的文题。这当然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一切有待于大赛实践的检验。
我真的热爱镇江。因为它有中国最“绿”的“江南岸”,它与“钟山”只隔“数重山”。我的许多珍贵记忆都留在镇江了,后来,我还专门在镇江火车站附近无声地住了一夜……那一夜,我又“梦”见了杰出的、一品无上的“詹天佑”,“梦”见了无限向前延伸的气势磅礴的铮铮铁轨!
当然,我更爱镇江的千千万万个“绿色”的小朋友,愿他们的笔下永远充满令人心旌舒展的、生气灌注的“绿色”……
2007年国庆节于南京石头城下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