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忆"
郑文
原载镇江日报
由于今年高考出了一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文题,大家对这个复杂的科学问题都热切地关注起来。
可是,关于“记忆”,我们究竟知道一些什么呢?
说记忆是大脑(或至少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此话大概不错;如果谈论非生物体的“记忆”,那恐怕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然而人们至今对大脑的了解实在太少,应该说比对宇宙的了解还要少,所以对“大脑何以会产生这种功能”、“它的工作机制是怎样的”这样一些问题,科学家似乎也是茫茫然只有一些推测。
早在80年代就有报道说,著名的神经化学家乔治·昂加尔认为,记忆力不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精神现象,而是一种化学物质的特征。这种化学物质是由细小的蛋白质分子——多肽组成的,而多肽又由一系列氨基酸分子有序排列组合而成。惊人的是,他通过对大白鼠的实验发现,只要把这种化学物质转移,记忆力也就随之转移了。不久,荷兰药理学家戴维德也分离出类似的“多肽记忆素”,并合成了这类药物,据说经试用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记忆力。
现在已过去了将近20年,恕笔者孤陋寡闻,不知这方面有何重大进展。最近又听说有英国科学家说,只要把一种类似电脑内存条的东西与人的视神经联接,便可储存大量的视觉信息,并可在电脑上将人的记忆“复原”。听起来真觉得惊心动魄,但我觉得,至少在目前,这恐怕还只能是一种科幻小说的构思。
关于记忆,我们现在比较确切地知道的,恐怕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加强记忆的方法,比如及时、多次地复习巩固,培养对所记内容的兴趣,背诵与理解相结合,运用眼看、耳听、口念、手写并用的协同记忆法等等。这些都是连中小学生都深有体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要追究它在生物学方面的实际工作原理,那我们似乎还只能说不知道。
美国科学家乔治·裴庚夫妇曾对蜘蛛做过记忆测试,他们把震动的音叉移近蜘蛛,蜘蛛以为是动物的鸣声,就挂一缕蛛丝跌落下来,过一会儿又沿蛛丝爬回原处。如此反复九次,它共跌下九次,但后三次跌不远又上去了。这似乎说明,多次的刺激也使蜘蛛产生了一点记忆力,它开始不愿再上当了。但它是怎么记住的呢?我们当然还是不知道。
高等动物的记忆力比蜘蛛要强得多。有一匹马在矿井下拉车十年,这段时间它从未上过地面。后来因为它老了,有一天被送出了矿井,结果它竟直奔离矿井很远的它原来所在的饲养场。这个故事生动地注释了“老马识途”这个成语。但它是怎样记住的呢?我们还是感到困惑,人类那些加强记忆的方法,它可是一条也没用过啊!动物的记忆似乎更具生物学的意义,比如狗能分辨几万种气味,最近瑞士警方更加科学地利用狗的这种特长来破案,为此还建立了“气味银行”,保存了大量罪犯气味的样本。可怜人的这个鼻子,即使再实践一万年,也达不到如此水准呀!
还有一种使人感到很新鲜的说法,说小脑对肌肉运动的“记忆”,强于大脑对视觉符号的记忆,说这就是人学会了骑自行车,即使许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的原因。还说,小时候背诵古诗,当时并不理解,长大后仍然能脱口而出,这是小脑对口腔肌肉一连串动作保持牢固记忆的缘故。
这是真的吗?实在难以想象,我们只能等待进一步的科学发现了。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