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思考学习
郑文
发表于京江晚报
本期我们发表了两篇关于春节的文章,一篇是新区实小六年级学生戴志浩的《快乐的春节》,一篇是当年三中高一学生范钦舒的《春节散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的是请小记者通过比较这两篇文章,来思考和学习写文章的道理。
戴志浩今年刚小学毕业,他热爱写作,语文基础很不错。他写的这篇《快乐的春节》,层次清楚,语言通顺,内容很具体,描写也不错,确实把春节快乐的气氛表现出来了。但我们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其实作者并没有写出什么新东西,他所描写的这些情景,岂不是年年如此吗?岂不是人人皆知吗?如果我们这样来要求,这篇文章就只能得到“一般化”的评价了。
可是范钦舒的文章就不同了。作者敏感地写出了春节的变化:“年”味变淡了,司机照样上班,上门拜年改成电话拜年,书店里依然人头攒动……这些变化是她在生活中发现的,是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结果,所以她不仅能写出以上现象,还能对这些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特别可喜的是,她在描写了这些“变化”以后,又在文章结尾时强调了一些“不变”的因素。这样一来,文章的思想内容就更加全面而且深刻了。
许多同学往往把作文看成超乎日常生活之上的东西,所以他们常常感叹:我没什么可写的!可是你看,《春节散记》中这些具体实在的内容,不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吗?问题在于,范钦舒做了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有心人,所以她能有所发现;而我们则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谈不上用心思考。当然,仅仅靠观察、体验生活的直接经验也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阅读来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这样,我们的思考才能有更多的材料,才能有深入的比较和鉴别,才能有必要的广度和深度。
之所以拿小学生的作文来和高中生的作文比,是因为这样比效果更好。老话说:“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在比较、学习的时候,必须确立一个较高的标准。“法”就是效法,就是学习。你如果向上等的学习,也许只能达到中等的水平;你如果只向中等的学习,那就可能只有下等的水平了。所以呀,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跳起来摘果子”,经常这样跳呀跳呀,我们就能跳得越来越高,吃到的果子也越来越甜。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