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加新闻的信息量
郑文
发表于1986年
邓小平同志在为《经济参考》题词时写下了这样两句话:“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新闻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这两句话的重要意义。信息,是与物质、能量并列的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三大资源之一。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视野日益扩大,知识更加丰富,要求不断提高,观念逐步更新;与此同时,从领导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各行各业对信息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报纸充分发挥发布新闻、宣传观点、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和推销商品的多种功能,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这当中,首先是要努力增加新闻的信息量。
所谓信息,从广义的哲学观念上讲,就是事物运动的存在和表达形式。如果缩小一点范围,只从人类意识方面下定义,那么信息就是人的精神产物的内储和外化。所谓内储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内向交流;所谓外化则包括书籍、文献、资料、口头传播、报纸等等。如果我们只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范围内研究,那么信息就是“消除受众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所谓“随机不确定性”,就是受众对欲知而未知的事情的若干种可能性的设想。比如,受众已经知道昨晚中国队与日本队赛了一场足球,那么你只报道举行了一场足球赛,就没有什么信息了,因为在“进行了比赛”这个问题上已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你报道中国队以2比1赢了这场比赛,那就传播了信息,因为这是读者“欲知而未知”的事情,他们对此原来存在三种可能性的猜想,而你消除了他们的不确定性。在香农的信息论中,信息量等于可能性选择的概率的对数,运用这个公式,在通讯科学中可以对信息量进行准确的计算,其单位是比特。但是,在估计新闻所含的信息量时,情况要复杂得多,很难进行精确的计算。不过,我们可以大体强调这样两个方面。
首先,事物的可能性选择越多,即概率越小,其信息量就越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谈不上什么信息,大家都知道的必然要发生的事,也谈不上什么信息。你说明天太阳将从西方升起,这只能被称之为胡说;你说明天太阳将从东方升起,这只能被称之为废话;可是当你说明天太阳升起后在某段时间内将发生日食的时候,你就传达了重要的信息。正如控制论之父维纳所说:“一些信息要能够对社会的总信息有所贡献,就必须讲出同某些社会已储存的公共信息具有实质性差异的东西”。1983年秋,湖南柑橘大丰收,商业部门待价而沽,柑橘大量积压,有可能造成损失。10月27日,《湖南日报》发表消息说:“我省柑橘大增产,全国也丰收,不可待价而沽”,这就为商业部门提供了“应知而未知”的的信息,使他们得以及时出售,避免了经济损失。我们的报纸就应该多发这样的新闻,多提供对社会有贡献的信息。
以上是从传播者这方面来讲的,如果从受传者这方面来讲,就必须研究他们的情况和要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向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他未知而不欲知,对他不成其为信息;他欲知,但消息到达时他已知,也就不成为其信息了;他未知而且欲知,但你的报道他看不懂,结果不可知,还是不成其为信息。因此,报纸要卓有成效地为读者服务,必须尽量多提供群众关注的信息,必须尽量扩大读者群,必须尽量迅速地提供尽可能新鲜的信息,并且要把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适当地结合起来,争取最好的宣传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要求,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 选择信息量大的内容。
消息的内容含量和信息含量是两回事,消息的条数也不一定与信息量成正比,关键在于新闻事实本身的信息量。一般说来,事物变动的空间与规模同信息量成正比,质变的信息量大于量变的信息量,变动幅度大的信息量大于变动幅度小的信息量,逆向变动的信息量大于顺向变动的信息量,突变的信息量大于渐变的信息量。当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爆炸时,记者知道这是头号特大新闻,因为这件事必然轰动全世界,影响深远,变动幅度大,是质变,是逆向变动,是突变。
二、 提高消息传播的速度。
同样一则消息,由于传播速度的快慢不同,其信息价值也是大不相同的。在美国,许多人从电视实况转播中与事实同步地目睹了“挑战者号”发射、升空、爆炸、坠落的过程,这时的信息量无疑是最大的。由于时差的关系,从欧洲向东,人们先后得知这一消息。遗憾的是,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我国获知这一消息反而比日本迟。到了第三天,当刊登这一消息的报纸送到人们手上时,其信息量已大大降低了。信息呼唤着速度,一场运载信息的赛跑已经进行了几千年,信使、骏马、鸽子、车船、飞机……现在电波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冠军,把世界缩小成一个“地球村”。面临电子媒介的严峻挑战,报纸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时效,记者也必须把“抢新闻”当作真正的战斗。
三、 讲清事实的关键部分。
新闻要突出重点,讲清关键,才能消除疑点,令人信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量。1982年6月25日,《陕西日报》报道一位67岁的老太婆在山中打死一只豹子,但消息在她如何打死豹子这个关键的地方却打了马虎眼。为此,美国纽约新闻界派记者专程来华核实,结果澄清事实如下:“(豹子)扑倒老妇人并咬住她的左臂,这勇敢的山里人翻身抱住了豹子。在生死搏斗中,抱在一起的豹子和人滚坡坠崖。当老妇人和豹子落地时,凑巧人在上,豹在下,而且地面有锐石。这样,人和豹子合计200斤的重量,加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造成了豹子的致命伤,而老妇人未致大伤……”这样一写,读者原来的疑问,即不确定性,就消除了,消息的信息量就大大增加了。
四、 减少对传播的干扰。
这里讲的减少干扰,主要是指把无助于信息量增加的内容压缩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便于读者接受的方式传播信息。比如会议报道中的一般议程叙述,不必要的名单排列,以及其它报道中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内容,都可视为干扰信息传播的“噪音”。从文字表达方面来说,华而不实、拖沓拉杂、生僻难懂等缺点,都会降低信息的明确度,减少信息的流通量。比如说一则消息的主题是“吴数德一举刷新亚洲记录”,却加上这样一个引题:“立身下蹲,紧握杠铃,猛一发力”,这不是说废话吗?总之,新闻应该具体、朴素、准确、简洁,这样才有利于信息的迅速有效的传播。
五、扭转新闻老化的趋势。
新闻老化的原因一是同类事件的简单重复,导致信息量下降。1982年初开始,各地报纸连续报道农村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的消息,信息量逐步下降。到1982年底,当读者对机械重复的同类报道已经感到厌倦的时候,《羊城晚报》别出心裁地以《大寨也不吃大锅饭了》的独家新闻使全国人民耳目一新,其信息量当然就大得多了。新闻老化的第二个原因是知识老化,这是孤陋寡闻的反映,结果把旧闻当新闻。有些科技新闻远远落后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却自吹“填补空白”、“最新科技成果”云云。有些文艺消息把现代派的创作方法奉为时髦,趋之若骛,其实形形色色的现代派文学,早在本世纪初以来即已风靡于世。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多写好新闻。
五、 挖掘信息的深刻内涵。
这是指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当代人对泛滥的信息往往感到真假难辨,无所适从,信息的消化率正在下降。欧洲一位政治家说:“不要告诉我发生了什么,而要告诉我发生的事意味着什么”。此话已成为西方许多新闻工作者的信条,所谓“问题型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报道”、“追踪报道”、“反馈报道”应运而生,方兴未艾,成为报纸与广播、电视竞争的有力手段。勃列日涅夫逝世以后,日本共同社除抢先发出独家快讯外,又随即发出勃列日涅夫的“简介”、“经历”、“年表”和“言论摘要“,还配发了对事态的分析和展望,诸如”接班人问题“、”“今后东西方关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苏关系前景”、“今后中苏关系”等报道,一天之内共发出6万多字。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加拿大黑人选手本·约翰逊创造了惊人的9秒83的男子百米世界记录。如果仅仅报道这一点,读者已经不满足了。几天后,《人民日报》刊登记者陈鸿斌的报道说:“本·约翰逊下蹲负重200公斤,因而起跑10米时就领先刘易斯1米,到终点只跑46步。他集哈里的起跑、海因斯的加速和刘易斯的持续跑于一身。据分段测试,哈里前50米的成绩为5秒37,刘易斯后50米的成绩为4秒27,加起来9秒64,看来至少在达到这个成绩前人类是不会止步的。”这些都属于挖掘信息的深刻内涵,无疑是可以大大增加新闻的信息量的。
从宏观上说,增加新闻的信息量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情,因为经过传播的信息会交流、组合、扩展、延伸、繁殖,从而使总信息量不断增加并发挥巨大的作用。现代报纸加速了人们“时空观”的巨大改变。过去人们在同一空间里通过不同的时间来认识生活,主要作纵的比较,因而从孔夫子到韩愈,都不由自主地往后看;但报纸却着重报道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的变动的事实,从而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加强了横向联系,使人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纵比与横比结合起来,这对人类的进步是有极大推动作用的。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指出:“书籍和报纸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纸和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的所有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利的分配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新闻报纸,后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加拿大的麦克卢汉甚至作出了这样的论断:“媒介即信息”,这当然有夸大之嫌,但从揭示信息与传播的巨大作用这一点来看,此话是很有见地的。对我们来说,要更好地改革、开放,要更好地“服务四化建设”,也确实应该更好地“开发信息资源”。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