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外工夫”看舞蹈
郑华
发表于《镇江日报》
6月15日晚上,我饶有兴致地看了中央三台现场直播的全国舞蹈比赛,竟悟出许多写文章的道理来,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但是,当我第二天坐到电脑跟前,开始敲打这篇出乎意料之外的文章时,却发现它本来就在情理之中。
正如鲁迅先生所分析的那样,文学的创始,起于劳动,起于口头的歌谣;而歌谣最初的形式,是同音乐舞蹈合而为一的。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写文章与跳舞竟是同源同理,原本是一家人。
参赛的11个舞蹈作品,生动地体现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血肉联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茶倌》和《无名花》。《茶倌》是来自成都的作品,是极具特色的四川茶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舞蹈奇葩。它以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年轻茶倌为主角,以一把长嘴水壶为道具,使各种生动而风趣的续茶动作优美地融合在舞蹈之中。它来自生活,又显然高于生活、美于生活。在两个包含各种续茶动作的舞蹈段落之间,编导还安排了一个茶倌休息、喝茶的片断,使舞蹈的节奏发生明显的变化,也使舞蹈的内容凸显出鲜明的对比。其中,茶倌的端茶、吹茶和喝茶的动作以及声响都被大大地夸张,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与生动活泼的《茶倌》不同,取材于战争岁月的《无名花》,却从鲜血与战火中升腾起一种庄严和崇高。在这个演绎战士心灵美的舞蹈中,演员的高难度技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这些技巧的展现过程,又与舞蹈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全没有炫耀的意思,就像鸟儿御风而行那样,轻松自然,了无痕迹。
至于对舞蹈演员进行素质考试时的命题即兴编舞,在我看来,那简直就是在教我们如何审题。有一位舞蹈演员碰到了一个“东施效颦”的题目,遗憾的是她并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这个成语,我所说的“根本上”,就是要每个字都搞懂。她先是不知道“颦”的含义,后来知道是“皱眉”了,又完全忽视了“效”的含义。所以,她的舞蹈就只是一个劲儿地表演东施在皱着眉头故作姿态,而在她的舞蹈情境中,缺少了一个病西施的意象,当然她就不可能表现出东施和西施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命题是“过独木桥”,那位演员的表演能力还是不错的:姑娘在路上碰到了一座独木桥,她有点害怕,先是想坐在桥上慢慢蹭过去,但觉得不行,又站起来,犹豫了一下,终于鼓起勇气,要试着走过去……可就在这时,一分钟的时限到了。显然,这篇“小文章”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恰当地“谋篇布局”:“过独木桥”的“过”应该成为主体,而她却在“开头”部分搞得太琐碎,时间拉得太长。比之于写文章,这就是结构上的失误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不是说,文章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吗!
当然,也有即兴表演完成得极好的,比如《毕业歌》的一位演员表演的《贪玩的小猫》。演员给我的感觉是,她掌握了丰富多彩的舞蹈语言,所以能把小猫的“贪玩”如此生动地演绎出来,这与写文章要求具备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其道理也是一样的。
还有一个参赛舞蹈,就形式而言是来自西洋的“国际标准舞”,但它却配上了中国传统的极其缠绵悱恻的爱情歌曲。这样一来,舞蹈的节奏大大地放慢了,其动作的情调也明显地中国化了。“国际标准舞”本来是一个体育竞技项目,但融入艺术的内涵后,它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当它进一步表现出中国特色的时候,它就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
总之,我们看到的既是精美的舞蹈表演,也经常表现出为文之道的理性思维。所以我的感悟是:学习写作不能局限于写作本身,我们应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到处去“拿”。这个道理,也就是陆游早就说过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