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作文是个细活"
郑文
发表于京江晚报
三年前我为小记者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作文是个‘细活’”。今天我结合本期选发的两篇“冰·雪·情”征文,再来谈谈这个问题。
写文章要准确地立意,要精心地选材,要周密地谋篇,还要反复地推敲文字,粗心大意的人是无论如何做不好的。而实际上,写文章所需要的这份细心,也本应该从生活当中就开始培养。
让我们来看看戴陶然的《我和妈妈的“风雪长征”》这篇文章吧。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我们通过戴陶然的文章,就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体贴、孝敬母亲的细心。母亲要一个人去超市购物,他就能想到“她一个人拎着重物在雪地里走是多么艰难”。看到母亲在雪地上跌倒了,他就“赶紧把东西放下,扶起妈妈,为她拍去身上的雪”,还“心疼地连声问”。看到妈妈勉强站起来,他还能关切地注意到她“试了一下腿脚”……文章中的这些细节,生动地说明了戴陶然对母亲的关心是多么真诚而细致。正因为戴陶然在生活中有了这样的细心,他才可能在文章中把它表达出来。我们有些同学,平时对母亲就没有如此细致体贴地关心过,那在文章中又怎么可能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呢?所以说,我们第一要学习戴陶然在生活当中的细心,第二才是要学习他在写作中的细心。
写作中的细心不仅应该表现在立意、选材、谋篇和修辞的准确性等方面,而且应该表现在文章初步完成后的“水磨”功夫上。所谓“慢工”出“细活”,不但要求行文过程中要“过细”,而且要求写好后至少认真看两遍,该删的要删,该添的要添,该改的要改,该交代的要交代,该照应的要照应。杜甫曾写过这样一句诗:“新诗改罢自长吟”,就是说他把诗写好了,改过了,还要自己吟诵着细细体会,看到底好不好……
我们说《我和妈妈的“风雪长征”》写得不错,其实它也还没有“细”到家。比如文章的结尾处说:“我把东西往地板上一放,如释重负地长叹了一口气,疲惫不堪地躺到了沙发上。”这“把东西往地板上一放”,不就是真正的“释重负”了吗?既然如此,又何必再用一个比喻性质的“如释重负”呢!还有,如果我们把“躺到了沙发上”改成“躺倒在沙发上”,是不是更加生动传神呢?
我这样要求,当然标准就高了一点。但我们学习写作,就应该做到“过细”,就应该做到“精益求精”。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