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智慧:加和减
梅含辛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
E-mail:meihanxin@163.com
这是一个我一直想写的题目。从若干年以前读到一篇《治学做人用减法》的文章时起,我就有了这个念头。后来,在日常的教学和业余的读写过程中,我渐渐积累了一点想法,终于借助写在学生日记本上的习作的形式(我从网上借鉴来的一种师生、生生互动作文活动),写出这一篇不是很成熟的东西。
“作文教学中的加和减”,乍一看,此题有些不文不理、不伦不类、不三不四。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作文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综合训练。这就好像训练举重一样,需要练习各个方面的力量,手臂、腰部、腿部、体能等等,还要加上心理辅导、饮食营养等等组成一个严密科学的训练方案系列。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个体,其心理倾向、习惯、兴趣,以及思考和行动的方式,乃至生活环境、成长过程等等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的作文辅导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是一条真理。但是,在作文的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共性、规律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探索、发现、掌握并且利用它们,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能够提高效率,作文的学和教能够变成一项人人喜爱的活动。
作文的做法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这,许多的写作指导书上已经写得颇为翔实。至于效果如何,我想作文教学的现状能够说明一切。这里,我更想追问作文教学的思想——教学之道。我认为,作文教学的宗旨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智慧的提高,当然,其中包括作文能力。
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发展,而人的持续发展应该依靠自我的主动发展。所以,教育就是唤醒,同样,作文教学也应该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爱唤醒爱,以智慧唤醒智慧。这也是我写作此文的宗旨。
一、加法智慧:为有源头活水来
“加”这个字眼现在许多的语文教师乃至语文教学专家都喜欢运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答曰:多读多写。“加法”也!它主要指的是量的增加。原来读一本教科书,现在,还要“加”读自读课本、“加”读名著、“加”读时文和美文,阅读的量增加了。原来两周写一篇大作文,现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书信、日记、随笔、总结等等,写作的量也增加了。
确实,语文学习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属于基本功的训练,需要大量的练习,“熟能生巧”这个成语很好地概括出了它的特点。像私塾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一样,虽然为有些人本主义者所不齿,然而事实证明,它确实有效。
但是,时代在变化,古代没有的现代科学现在有了,以前没有的网络现在有了,学习的内容在增加,生活的节奏在加快,成长的时间却在缩短。作文学习中的加法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扩张开来。多读多写确实正确,但是不够全面。
古语云:山有水则活,水有山则秀。又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也是加法的智慧。它不仅是量的递增,更加是各种角度的信息和思想的碰撞而产生的质的飞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学习这一种善于借鉴的思维方式,放出眼光、敢于拿来,为我所用。
鲁迅先生在谈创作时说:“要多方面看看,不要只看到一点就动笔。”我们要做一个英明的人,要学会善于倾听、观察和思考。作文的加法既要求我们多观察、多阅读,也要求我们多思考,多发现。
同样是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话题,就可能因为角度、层次或者心境的变化而产生出绚丽斑斓的美来。看到水,有的人会想到柔情似水的南国女子,有的人会想到汩汩滔滔的灵感之泉,李白会想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曹操会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文教学的加法思维首先需要一种“手腕”的熟练,用欧阳修借助卖油翁的话便是,“我亦无它,惟手熟尔”,用钱钟书先生的话就是,“最聪明的人需要下最笨的功夫”。作文中的加法既是七录斋,同时它还是“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的一种兴趣(王小波语)。在这里,兴趣和勤奋是最重要的词语,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曹禺先生又加了一句说,“入迷是最好的朋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习作尽量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创造一个个写作发展的平台,让学生的习作有读者、有意义和有价值;要尽量鼓励学生的作文,要让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要让学生乐此不疲,直至“入迷”。
二、减法智慧:删繁就简三秋树
光有加法肯定不够,作文教学还需要减法。
首先明确一下“减”和“减法”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减”有两义,其一,“从总体或者某数量中曲调一部分”;比如,“削减”“裁减”等等,其二,“降低;衰退”;比如“减色”“热情有增无减”。“减法”之词条含义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最简单的是数的减法,即从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计算方法”。
那么,作文教学中的减法思维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应该是一种“化”的功夫,化零为整的整合;是一种“优化”,一种去粗存精的“精减”。它虽然表现出一种量的减少,但是它同时应该是一种质的飞跃。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指出,读书应该求精求当,“当则粗皆精,不当则精皆粗”,他还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矣,徒多徒烂耳”。他这话的意思是,读书要注意选择,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抓到什么就读什么,随便瞎读一气;不加选择地读书,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于学业无补,而且还可能受一些坏书的腐蚀,于身心有害。郑板桥还写过一首读书诗,“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适主”,是指自己的主张、主意,也就是说读书要坚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不能做书本的奴隶。这就是读书的减法智慧,作文也可借鉴之。
被誉为“东方黑格尔”的清末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讲述作文七戒的时候说,“旨戒杂”。这也是“减法”。一篇文章几百字或者上千字,不可能非常详细地交代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或者条分缕析地解剖一个抽象道理。你必须抓住本质,抓住核心。作文的减法要求我们不断地追问,追问事物最关键的观点或者最本质的价值。作文的减法思维要求我们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把那一些枝节的、琐碎的、冗杂的、无关紧要的东西去掉。当然,在做减法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重视那个特别的细节,那个有特殊意义的细节,那个能够凸现主题的鲜活面孔,这是需要保留和重视的。作文“旨戒杂”,同时还要加一句——“旨宜聚”。
不光作文要运用减法思维,要不断追问;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同样也要不断地追问作文的本质。
任何学习的本质都是一种对话,是一种经验的获得和行为的变化。作文学习也是如此,它是主体和自我、环境、文本的对话,在对话中,主体发现了自我和世界的价值。作文教学的减法思维就是要求我们不断思考语文学习的本质,从而获得一种直指本质和心灵的,敏锐而深刻的思考力量。
三、加减辩证: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文的智慧有加有减。从加法到减法的过程,是从丰富到简约的整合过程,是从趣味到意味的深化过程,是从绚烂到平淡的归真过程。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怎么做?
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还是时加时减?是多加少减,还是少减多加?……我想诸位同人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和语境探索最佳的答案。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有着丰富多彩的个性的,何况我们又共同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所以,我的小标题是“加减辩证”。
选择是一种困境。这里,我只能给出原则,那就是学生的写永远是主体,学生作文智慧的发展永远是根本,作文教学的任何智慧都应该围绕着那群个性鲜明的人。
“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宋*戴复古语),好的作文是我们生活中本来就有的,是长在我们的身上的,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的。我们所应该做的工作就是,去做加法和减法。加入我们理解过的,感动过的,经历过的,幻想过的,渴望过的,激动过的,苦恼过的,新发现的……减去我们不理解的,没感觉的,不熟悉的,陈旧的,呆板的,没有趣味的,当然也是与中心无关紧要的……
哦,如果我们能够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没感觉到有点感觉,到感受很深,从陈旧中发现新颖,从已知中探索未知,从习以为常中看到惊心动魄,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的功夫真可以算是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已经看到那隐隐的绿色,我在努力着,同时也期待着那“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春天。
甲申冬月于洗砚池畔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梅含辛老师的文章本身就是一个读写结合的典范。他关于作文教学的深刻思考,与他博览群书的善于吸收相结合,形成了这篇具有很高理论水准的文章,读了颇受启发。读书与写作,确实都有一个“加减辩证”的问题,“加之”以吸收营养,“减之”以去粗取精,我看就是一个哲学上所谓“扬弃”的问题。结合中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实践来看,我觉得,总的来说,要先侧重一点加法,同时学习怎样做减法,在“加”到相当程度以后,一般也能逐步体会到减法的重要性,最终达到能够熟练地运用“加减辩证法”的程度。把以上观点,作为我们作文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我以为是正确的。
------- guest ( 临时用户 )
感谢郑老师的很高的评价。其实,这一篇文章没有您说的这么好。写完之后,我请很多人指正之。洪永山老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名教师)给我一些启发。
他认为,本文思考了作文教学中的一对矛盾,很好;只是在写减法一部分中,不够深入,没有结合语文学习中痼疾进行分析。
比如
——那么,作文教学中的减法思维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应该是一种“化”的功夫,化零为整的整合;是一种“优化”,一种去粗存精的“精减”。它虽然表现出一种量的减少,但是它同时应该是一种质的飞跃。
这一节中“化零为整”,应该是“化整为零”,对呀!我也是这么想的。这就是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观点——“日札优于作文”。
希望大家对我的习作多多批评,无情批评。谢谢。
------------梅含辛
------- meihanxin ( 剑眉 )
名家作文教学思想
一、 黎锦熙
1.1写作重于讲读
http://www.yuwennet.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7
1. 2日札优于作文
1.3改错先于求美
“日札优于作文”是我国已故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观点。日札,就是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作为日记和札记,在内容上,可无所不写;在形式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随意选用;在心理上,轻松自然,因为不是“作文”。这种没有精神压力和文法顾忌的写作,一旦养成习惯,在量的不断积累下,定会有质的飞跃。许多大文学家都有写日札的习惯,不但增强了笔力,还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我认为作文是一种习惯,即习惯于用笔表情达意。画家喜欢用画笔表达对事物的理解;音乐家常用音符抒发对世界的感受;而文学家则擅长用手中的笔描绘世间百态。生活中类似的感触,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表现,只是表情达意的习惯不同。所以,要培养学生较高的作文能力,就得引导学生养成用文字表情达意的习惯。但不要过分的讲平常写的东西是为了写好作文而进行的训练。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引起思索和争议的事件,如杨利伟成功的太空之行,如一次集体活动,如班级新近发生的焦点事件等,利用自习课甚至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占用阅读课,引导学生即时用笔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求使之尽快养成习惯。作为学生,高兴了,生气了,结交新朋友了,读到一本好书了,跟同学闹别扭了,挨老师批评了……只要有了某种情绪,就用笔把它记下来,不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只需开门见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绝不要想这是在“作文”,而是在表达一种情绪,在“说”一件事,说给谁呢?想说给谁就说给谁,只要痛快就行。
这就又涉及到一个问题:说和写是一回事吗?二者是什么关系?在练习写作的初期完全可以当作一码事;怎么说就怎么写。生活中,有些人很会讲故事,常吸引许多听众,这些人的语言里,叙述形象生动,感情色彩丰富,而且还用了一些倒叙插叙什么的,所以极富有感染力。如果把说的话变成文字,肯定是非常优秀的文章。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讲故事,但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就能把话说清(这是针对有些学生作文时的词不达意语句不通说的),因此,怎么说就怎么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开篇、布局和立意的方法。蔡成先生的《最感人的理想》中记录了这样一篇作文:“阿爹还没走的时候(当地人称人死为走),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都不怕了……”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用的都是大白话大实话,没有精巧的结构,什么烘托、照应一概没有,而且还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一条狗,但小作者以孩子的语气准确的表达了对母亲真挚的爱,是纯美人性的一次告白,意之所到,笔之所至,没有什么作文技巧,但确属一篇好文章。当然,刚开始用文字表情达意时,不能很准确的把所想所说都准确的表达出来,所谓的词不达意,但这只是对文字的陌生,坚持下去,待对文字熟悉了,驾轻就熟了(这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写篇作文实在是一件小事。
在坚持用笔记录生活的同时,学业也在发展,自然离不开读书(广阔的课外阅读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基础),读书就要有感受,有感受就要写一写(这时已经养成了习惯),这就是读书札记。写日记和记札记,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习惯和需要,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外阅读的视野都在增长着、开阔着,吸收和表达这两个问题,在不断的学习中,在老师没有大讲文章的技法中,扎扎实实的解决着。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几乎不让学生写作文,只是坚持不懈的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特别的高,这是通过日札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例证。
教学生用笔来表情达意,告诉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写,一旦习惯养成,捎带讲点儿作文技法,
练就较好的作文水平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坚持写日札,要比追求写几篇所谓的好作文要有效
的多。
http://dangan.hnu.net.cn/zt/xsh8/lw028.htm
二、 陈望道
提出作文法的三个层次的要求,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和平允公正。三个子系统,其一,文章构造,包括词句和段;其二,文章体制,包括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其三,文章美质,包括明晰、遒劲和流畅。
三、 梁启超
3.1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3.2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
文章主要包括记载文、论辩文和情感文三类。其中应用之文主要是指前面两种。而封建时期注重八股策论,所以,陈先生有针对性地指出,要重记事之文。
3.3养成整理思想的习惯。
其一,思想的二要素是,一内容,要求有物;二形式,要求有系统,即有序。
针对主次不分和条理混乱的两种弊病,梁先生指出,用理主从的方法护主
------------梅含辛
------- meihanxin ( 剑眉 )
THANK YOU VERY MUAH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