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于谦的<石灰吟>

郑文(讲解)

发表于京江晚报


原文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今译

经受过铁锤千万次的打击,我是来自深山的石灰石;经历那烈火焚烧的锻炼,对我来说也是平常的事情。到最后弄得我粉身碎骨我也不怕,因为我要把清白高洁的品质留在人间。

讲解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领导人民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少年时代他就“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永乐19年进士,后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等职。曾平反冤狱,赈济灾荒。他经常视察各地民情,做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他任兵部尚书,拥立明景帝,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后英宗被释放,于1457年夺回帝位,竟以“谋逆”的罪名杀害了于谦。于谦的诗风格朴实清新,主要反映人民的疾苦和自己为民操劳的经历。

这首《石灰吟》是所谓“托物寄意”的优秀之作,也是于谦崇高人格的光辉写照。在诗中,于谦表面上写的是石灰从矿石到生石灰再到熟石灰的锻炼过程,实际上是借此表白了自己高尚的理想和顽强的意志。诗的第一句写的是开采石灰石,在这个过程中,它要经受“千锤万击”;第二句写的是将石灰石放在窑中煅烧至摄氏900度,就烧成了生石灰,这时它要经受烈火的锻炼;第三句写的是将生石灰投入水中,使其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熟石灰,这时它又经受了水煮的考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用于建房造屋,把“清白”留在人间。“托物寄意”的作品,关键在于“意”要与“物”结合得自然,使“物”的特点能够表达作者的“立意”,于谦的这首诗称得上“托物寄意”的典范。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