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评论(1):构思的"放"与"收"
郑华
对以上七篇作品的综合评论
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写没有任何附加成分的题目,比如这次的“线”,就只有一个词,对这个词的内涵没有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因而留给这个词的外延范围就无比宽广,这也就为审题构思留下了极大的联想空间。
在我们所选的7篇优秀习作中,作者们由“线”想到了绣娘的丝线、江南的雨线、地上的河流、人体的血脉、风筝的引线、慈母手中的线、脸上的皱纹、书法艺术中的线、乐器上面的弦、美术作品中的线条、中华文化的脉络、艺术传承的纽带、数学领域中的各种线、由线形成的面、结成的网、木偶的提线、春蚕的丝、月老的红线。除了有形的线,还有无形的线,比如父亲与女儿血浓于水的亲情、子期与伯牙艺术感应的共鸣、许仙与白娘子刻骨铭心的爱恋等,作者认为无一不是心与心之间看不见的连线。
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这种广泛的联想就是“放开去”,也就是我们所推崇的“发散性思维”。没有这样的思维,我们的思路打不开,就很难形成恰当的立意,也很难找到相应的题材;而这样的思维能发挥到何种程度,则取决于我们的知识面和想象力。
但是紧接着,我们还得把这撒出去的网“收回来”,看看网里有没有我们所喜欢的“意”。如果这个“意”可以“立”起来,我们就进一步挑选适合这个“立意”的有关知识和生活素材,接着再考虑一下文章的结构,然后就可以动笔了。
这个“收回来”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凝聚化”,或者叫做“内敛”,也就是文章在我们头脑中孕育成形的构思过程。接下来的写作,则是我们用语言使其“外化”的写作过程。而在这“构思”和“写作”的全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立意”要来自生活的暗示,符合生活的真实性和规律性;二是“立意”要出自真情实感,是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三是“立意”要力求正确、深刻、有新意;四是“立意”要集中到一点,不要东拉西扯,节外生枝,防止意多乱文。
现在我们根据以上要求,来看看这7篇习作:程曦的立意颇具新意,他从中国的文字、音乐和绘画中发现了共通的线的艺术,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张娇琳的立意将阴柔之美与阳刚之气统一起来,用华丽的语言织出了一幅时空交错的江南风情画;王帅和王珏都在数学领域发挥联想,取喻成文,而帅文较为明晰,珏文略显丰富;李沁和倪守玉都在亲情方面倾诉心声,而李文思想较为深广,情感更见真切;桑丹秋的立意集中于“无形而无价”的线,结构呈扇形展开,分别写知音之间、亲人之间、师生之间、恋人之间那些情感的呼应,文字也很不错。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