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和他的《雷雨》和《日出》
郑文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他没有进过小学,在私塾里读古书,但对古典小说更感兴趣,而且一有机会就跟着母亲去看戏。1926年,他进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学了英语,大大地扩大了阅读面,并在学校里参加业余戏剧活动。1929年曹禺进入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又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文学和戏剧。
还在大学毕业以前,曹禺就开始写作话剧《雷雨》,1933年写成,1935年写《日出》。我国的新剧运动,开始于1907年,是由在日本留学的欧阳予倩等接受近代欧洲戏剧的影响,逐步发展起来的。30年代初期,曹禺的《雷雨》和《日出》空前地激动了读者和观众的心灵,在现代戏剧文学史和舞台艺术史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雷雨》实际上概括了从“五四”到三十年代初这段时期的社会现实。在那段时期,妇女反对封建家长的统治,工人反对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这些重要的社会矛盾在《雷雨》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这个戏写得错综复杂,悬念丛生,情感跌宕,激动人心,成为久演不衰的戏剧经典。
《日出》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和自私残酷,描写下层人物的悲惨命运,并且指出黑暗势力终将崩溃,只有工人阶级才能带来光明。如果说《雷雨》的基调是沉郁而使人感到压抑,在《日出》中却充分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让光明与黑暗、严肃与滑稽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照,在气氛和情调上更加富于变化。
解放后,曹禺曾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的其它剧作,还有《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等。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高!!!!!!!!!!!!!!!!!!!!!!!!!!!!!!!!!!!!!!!!!!!!!
------- e1t2 ( 星雨星愿 )
高!!!!!!!!!!!!!!!!!!!!!!!!!!!!!!!!!!!!!!!!!!!!!!!!!!!!!!!!!!!!!!!!!!!!!!!!!!!!!!!!!!!!!!!!1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