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编者评论(7):文章该怎样"开头"

郑华


文章的开头实际上是总体构思的产物,是和文章的主体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把任何好的开头单独拿出来,脱离了下面的具体内容,它就不成其为开头,也就无所谓好不好。

所以,我们在学习开头的时候,应该掌握这样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把开头与文章的总体放在一起来考虑,看它是否适合这篇文章;二是在一般情况下,文章思路的起点应该尽可能接近文章的中心,甚至可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开头;三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采用别具特色的开头。

茅盾的《白杨礼赞》一开始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朱自清的《背影》一开始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茅盾是第一句话就直接触题,朱自清是第二句,都是“开门见山”的开头方法,朴实无华,但给人的印象很清晰。胡适在著名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遇难后,写了一篇《追悼志摩》,一开始就引用了诗人最著名的几句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然后接着说:“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这个开头似乎先绕了点小弯子,但其实还是开门见山,它巧妙地利用了汉语中“走”有时就是“死”的一种避讳的说法,既扣合了诗人的突然离去,又使这温柔多情的诗句与惊天动地的坠机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表现了作者对其不幸遇难的震惊和感慨,所以是一个颇具文采的开头。

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著名散文《秋夜》的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段文字首先暗示了枣树是鲁迅先生在秋夜借以抒情的主要对象,是本文思想内涵的一个重要象征;又通过“一株是……还有一株也是……”的故意重复,突出了生活环境的单调乏味以及作者心情的苦闷寂寞。要理解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开头,就必须了解1924年北京的社会黑暗和当时鲁迅的思想彷徨,就必须认真体会全文的心理氛围和艺术情境,还必须认识到这是鲁迅在写作中一次性的灵感迸发,反映了他独特的写作个性,是不必模仿也无法克隆的。如果硬要去模仿套用,那就只能闹笑话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几篇《路口》的开头。陈正杰和张沛灵的《路口》都是夹叙夹议的文章,用的都是开门见山的方法,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具体的事例来阐明。詹婧的《路口》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散文,开头也是直接触题,但用了一种抒情温馨的笔调,那就显示出散文的特色来了。王清清的《路口》,是先引用鲁迅关于路的一段名言,然后再过渡到本文的中心议题,谈他自己对于路口的看法。由于鲁迅这段话的思想意义与本文的主要精神基本一致,所以这样的开头虽然略远了一点,但多少还是加强了一点文章的力度。当然,如果不引鲁迅的话,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可以的。至于蓝天雨的《路口》,则是一篇小小说,开头的一节是景物描写,第二节是主人公出场,到第三节才点题,说“猛然,他在一个路口停下”。这样的开头,离题是远了一点,但综观全文,作者还是很好地把握了作品的关键点,即主人公在生活的“路口”何去何从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文章的开头要看思路的开端在哪里,它离不开文章的总体构思,与文章的具体内容密切相关,也与文体特征有关,当然最后还要决定于作者自己的选择。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范文太少啦,还有范文的解说呢?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