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养蚕日记
集体
中山路小学学生
发表于《京江晚报》
得到这28条蚕宝宝,心里真高兴。我对自己说:“你一定要掌握好这28条小生命呀!”这是些黑黑的小蚁蚕,它们的嘴巴比身子还要黑,小嘴亮晶晶的,好像刚美过容一样。
(中山路小学四(6)班 小记者王曾琪)
今天早上,我打开饲养盒,一阵酸臭味扑鼻而来,只见桑叶中间堆了不少蚕儿的粪便。我捂着鼻子,将蚕儿一条条拿出来,把盒子里的粪便倒进垃圾桶。当我把蚕再放进干净盒子里的时候,忽然发现少了三条蚕,不禁大吃一惊,赶忙到垃圾桶里去找,果然,有三条蚕正趴在桑叶残渣上发呆呢!我赶紧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回盒子里。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我可要当心了。
(四(6)班 小记者张慧杰)
这两天,我的“美女蚕”与桑叶展开了“殊死搏斗”,只要一放进桑叶,它们就向它猛攻。10点20分,我刚放进一批桑叶,到了10点40分,整个桑叶大军已经全军覆没。
(四(1)班 小记者朱颜如玉)
这些蚕儿可把我们一家忙坏了。我每天早晨把桑叶擦干,铺满整个盒子。妈妈上班时,从单位也带些桑叶回来。晚上,爸爸一回家,就把妈妈带来的桑叶擦干,给蚕宝宝们换一批新桑叶。爸爸放好了,我还要复查一遍。
有一天,我们家的桑叶没有了,一时又无法解决,蚕儿们一个个头昂得老高,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我试探着对妈妈说:“听说蚕也吃莴苣叶。”妈妈一听,马上说;“我到菜场去买。”等到我们满怀期望地把莴苣叶放进去,谁知它们竟一点也不领情,头反而昂得更高了,爸爸气急败坏地说:“太娇惯了!”得,只好再去想办法!
(四(6)班 小记者常婧)
蚕宝宝们长大了许多,有几只居然脱壳了。它们脱下来的壳呈枯黄色,缩起来,像个小帽子。脱了壳的蚕,比以前更能吃了,一会儿功夫,就在桑叶中间吃出了一条“地道”,比“地道战”打得还激烈。
(五(2)班 小记者项鑫)
我可爱的蚕宝宝已经蜕了三次皮,大约有六厘米长了。今天,我忽然发现它们全身接近透明,几乎能看到它们身体的内部构造,不好了,这是怎么了,不会是要死了吧!妈妈笑我连这个都不知道,说蚕宝宝要结茧子了。
(五(1)班 小记者张晶茗)
我的蚕开始“上山”结茧子了。在我放进去的松松的纸团中,有只蚕选了一个角落,不停地爬来爬去,好像在选择最好的地点和角度。后来,它就开始吐丝,先把自己四周固定,再用丝一圈圈把自己围起来,渐渐地,我就只能看见它一个朦胧的身影了。这时,我就想到了“作茧自缚”这个成语。
(五(1)班 小记者虞师玄)
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教我们学抽丝。老师先用电磁炉煮了28个蚕茧,然后把蚕茧放在烧杯里,用热水浸泡以后发给我们。我们先用一把旧牙刷把一些乱丝清理掉,然后找到一根丝,一圈一圈地绕。我们毕竟是初学乍练,老是把丝弄断,半天也没弄出什么名堂。
回到家,我去请教有经验的妈妈。她绕得又稳又快,400圈,500圈……最后竟绕了960圈,还没完。我大致算了一下,一个茧子抽出来的丝,竟有470多米长。
这回,我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了,也才真正懂得那些漂亮的丝绸是如何来之不易了。
(四(1)班 小记者王梓)
(指导老师:沈红霞 魏芹 武剑青 田萍)
编者评语:
我建议读者们认真读一读这篇“集体创作”,然后想一想,如果孩子们不是真的养了一回蚕,他们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吗?请记住:实践出体验,实践出真知,生活永远是一切写作和创作的源泉。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MM .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