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Web 多多  

编者评论(11):生动的语言从哪里来

郑华


对文章的语言,毛主席曾提出“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准确”就是要用得恰当,合情合理;“鲜明”就是要含义清晰,态度明朗;“生动”就是要具体形象,鲜活灵动。在这三个要求中,“生动”是最高的标准。所以凡写文章的人,都希望得到一个“语言生动”的评价。

那么,“生动”的语言究竟从何而来呢?在这方面,有一个广泛的误解,就是以为“生动”的语言都是来自书本,来自作家诗人的口中,所以有很多同学就热中于抄录所谓的“好词语”和“名言佳句”,然后期待着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其实,这样做的主要好处,就是有助于丰富自己的语汇;至于这些词语你用起来好不好,关键还要看是否适合你写的文章。词语本身其实无所谓好坏,用在恰当的地方就是好,否则就不好。那些名言佳句再好,也是别人在特定情况下说的话。你自己的文章语言好不好,一要看你有没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和深刻的亲身体验,二要看你运用语言的基本功。

“自己动手”这个题目,就是要求我们写自己的生活实践和亲身体验,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和感想表达清楚。在我们所选的10篇文章中,小作者们都极少引用“名言佳句”,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也基本上做到了“准确”和“鲜明”,有的地方甚至做到了“生动”。

比如说,符悦描写自己跟老师学习缝制小熊包,终于开始熟练起来,她写道:“针和线,在布料中欢快地穿行,像翻山越岭,像横渡江河……”这欢快的情调,这轻快的节奏,再加上两个带点夸张的比喻,难道不是一种非常生动的表达吗!最后她又写道:“好了!穿针,抽线,打结,拉断,完工了!”她使用连续的双音词组,最后再加上一个语气词“了”,是不是也表达出了动作的轻松熟练?是不是也洋溢着内心的喜悦之情?再看她怎样描写对自己作品的欣赏:“粉嘟嘟的脸蛋,小小的三瓣嘴,还有水灵灵的大眼睛。哈哈,我简直爱死了我的小熊包包。”你看看这三处叠词的运用,再听听这“爱”的去声还要加上补语“死了”,是不是把自己对小熊包包的喜爱表现得很充分?

赵欣怡在文章中,却用了一种自嘲的语调,生动地描写自己学习缝补的艰难:“在月光下,我的赫赫战果犹如一座‘富士山’,裤子上拱起的地方,就像是山峰,而上面的白线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在这里,“富士山”的比喻真是鲜活生动极了,你能想到有什么“名言佳句”能代替它吗?

以上讲的是叙述语言,有几篇文章中的对话也写得很不错。比如李苏涵文中的姐妹对话,高梦琪和胡丹宁文中的母女对话,刘庆民文中的兄弟对话,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有的时候,当作者发现自己的某些语言呈现出一种规律性,还能有意识地去作进一步的修饰,比如刘岑莹的文章,就以明显有规律的语言形成了完整的结构模式:“‘自己动手’使我成了一个生活能自理的好孩子:‘自己动手’使我成了‘做饭能手’,‘自己动手’使我成了叠被子的‘行家里手’,‘自己动手’使我成了‘打字高手’,‘自己动手’使我成了‘洗衣快手’,总之,‘自己动手’使我成了一个‘多面手’。”请注意上文当中一连串的“手”字,就可以发现作者在语言上所花费的心思了。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

发表你的评论

登录 | 注册 | 首页 | 收藏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