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驾驭自己的写作思维
郑华
发表于《镇江日报》
我这里讲的“写作思维”,主要是指写作前的“构思”,即“打腹稿”阶段。
构思初期,我们的思维主要是围绕“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怎样写”等问题来展开。随着写作的目标指向逐渐明确,作品的立意和选材也开始明朗化。这时,我们就可以进入谋篇布局的阶段:一是选择符合文章需要的写作素材,确定重点,使之“凝聚化”;二是考虑作品的总体安排和局部次序,使写作素材“有序化”;三是考虑如何使写作过程“审美化”,也就是考虑写作方法、艺术手段、文体特点、语言风格等优化表达方面的问题。
有一次,一位文艺编辑约我写篇散文。我想,我并无将一般的生活素材点铁成金的本领,还是从我的生活阅历中找一点有趣的东西说给大家听听吧。于是,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我从成都坐汽车进西藏的那段难得的经历。这样,我的写作指向就明确了,文章的标题也随之确定为“世界屋脊旅行记”。接着,我就对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行筛选,最后确定要写如下几件事,并精心推敲出几个能够吸引人的小标题:一、“差点把卡车挤下悬崖”,写二郎山上的交通险情;二、“大衣汗衫相逢在折多山下”,写高原气候的巨大反差;三、“乘汽车在昌都城‘空降’”,写山高谷深的地理奇观;四、“在怒江峡谷遇到大塌方”,写惊心动魄的自然灾害;五、“兵家必争之地的误会”,写小题大做的敌情观念。这就是所谓写作素材的“凝聚化”,接着就是这几个故事的“有序化”,这很简单,可以根据旅行的实际顺序来写。至于以上写作素材的“审美化”,则主要在三方面作了努力:一是叙述语言采用说书人的口吻,力求通俗简明、诙谐风趣;二是在叙述中适当联系相关知识,尽可能丰富文章的内涵;三是把自己作为亲历者的情感体验渗透到故事的叙述当中去,使文章更具人情味。
我说的这个例子,体现了纪实类作品的构思过程,它主要是为了达到“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目的。至于议论类文章的构思,则需要运用更多的抽象思维,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规则,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概括演绎等辩证方法,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力求有新的开拓、新的发现,能够对别人有所启发。
几年前,我读了加拿大人法利·莫厄特所写的《与狼共度》。作者根据严格的科学考察,批评了人类对狼的成见,宣称“狼是具有丰富感情的善良的动物”。这本书使我联想到许多与狼有关的成语,联想到祥林嫂和她的阿毛,联想到《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联想到意大利的“母狼乳婴”、印度的“狼孩”。我也认真思考了作者所介绍的加拿大剿狼战斗中发人深思的惨烈故事,觉得作者不仅提出了对动物进行“道德评价”的问题,而且启发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人与动物”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所以这的确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但是,与此同时我也产生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即我认为:“法利·莫厄特所研究的狼,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原生态的狼。它们生活在加拿大北部荒原,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食物比较充足;而许多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狼,或与人接触较多且关系相当紧张的狼,即处在生存竞争激烈状态中的狼,其‘道德’状态恐怕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性会‘异化’,‘狼性’也会异化。所以,人类一方面固然不应该‘逼狼太甚’,但同时,对狼也还是小心为妙。”这样,我就写出了一篇读后感《为狼“平反”?》,这篇文章就是从阅读到感悟、到构思、到写作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论有“文成思之半”的说法,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的小说“想得远比写得好”,这都说明了构思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对“构思”这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我们只有主动自觉地去“驾驭”它,才有可能写出较好的文章。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好文章。作者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谈了写作中运思的重要和方法,应该说有物而且切实。
只是有一点问题,本文适合给高中生阅读,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似乎有些部分和内容有些艰深了。
另外,写作运思的过程也不是人尽相同的。有人思考缓慢,犹如文火炖老母鸡;有人文思敏捷,如闪电流星;还有人喜欢平时默默玩索,如品香茗,偶有收获则欣然忘食……
所以,运思的方法就是阅读的智慧,运思的方法就是做事的智慧,运思的方法就是生活的智慧。
这里,作文的过程已经与生活的过程合而为一了。
梅含辛
(2005/07/16)
------- guest ( 临时用户 )
驾驭依靠的是力量,主体的力量还是来自生活的积淀。
梅含辛(2005/07/15)
------- guest ( 临时用户 )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