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评论(12):怎样欣赏诗
郑华
全世界诗歌遗产最丰富的国家,无疑当数咱们中国,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那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要能正确地欣赏一首诗,起码要先做到两点。
第一点,要把这首诗完全读懂。诗歌虽然一般都比较短,却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现。所以我们读诗千万不能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全部搞懂它的含义。尤其对一些关键的字词,如果你忽略了,或者理解错了,那就无法正确欣赏了。比如《墨梅》这首诗,关键是这个“墨”字,经过“墨梅”与所谓“好颜色”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不媚俗,强调了保留“清气”的重要性。这“清气”,就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气节,一种浩然于天地之间的正气。李敏把它归结为消极的“与世无争”,“看破世间凡尘”,这就与诗人走到两股道上去了。再比如说《竹石》这首诗中的“立根原在破岩中”,这“破岩”就是大大小小的岩石,而姚润璐在解释诗意时说:“它的根就会很快地扎向泥土的深处”,“春天,竹叶在风中喜悦地摇摆”,“在泥土中站得稳稳的”……诸如此类的形容,并不能反映郑板桥笔下那竹子所处的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又怎能反映竹子的经磨历劫而依然“坚劲”呢?所以说,像这样解读,就说明作者并未完全看懂原作,所以不能准确地把握原作的主旋律。
第二点,要抓住这首诗的主要特色。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驰名世界的散文诗,其最主要的特色是用海燕来象征革命者,用海上暴风雨的肆虐来反衬革命者坚定的意志和火一般的激情。唐梦萱准确地把握了诗歌的基本精神,他“最欣赏”的一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正是我们常说的所谓“诗眼”;而他在阐释诗意时所举的一个例子,也很准确地演绎了海燕的崇高精神。
至于邱童解读的那首诗,是歌颂母爱的,其手法是连用一系列的比喻,对母爱作最高的赞美,但其实那也是一种我们耳熟能详的套话式的赞美,并无具体的有特色的内容。也许是受了诗作者无形的影响,小作者关于母爱的感想也写得比较一般,缺少个性化的内容。
其实,诗人的主观愿望与诗作的客观实际往往未必完全一致,有时思想大于形象,有时形象大于思想。而我们在理解、欣赏诗歌时,由于种种原因,事实上也很难与诗人完全一致;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演绎。比如高鼎写《村居》,他所表现的是一种闲适愉快的心情,他笔下放风筝的孩子也是非常活泼可爱的。有趣的是,我们的小作者在解读时却加进了当代学童(也许更像是老师)的感想:“他们放学后为什么不写作业呢?这几个调皮鬼呀!”后面又写道:“孩子的父母都出来找孩子了”。这种心理,实在是当代应试教育学业负担过重所造成的下意识反应,这与高鼎这首诗的和谐意境是并不协调的。我读到这里觉得很有趣,也很感慨,同时觉得小作者显然也忽视了诗中的一个字,那就是“儿童散学归来早”的“早”字。因为远没有现在的学业负担重,所以才“散学早”,“归来早”,当然一般也不存在什么“写作业”的问题,而“孩子的父母”也不至于“出来找孩子”啦!
王津和许晨的文章更是一种另类的解读。王津把一年四季描绘成一首律诗,这自然是一种有趣的立意。许晨对孟浩然《春晓》的演绎则完全是一种聪明的文字游戏,偶尔为之,亦无不可。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