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评论(15):千变万化雪花飞
郑华
诗文中有许多对雪景的生动描写,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吧。
最常见的是通过视觉,用比喻的方法来写。比如“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说下雪跟撒盐差不多,但更像柳絮在风中飘的样子。这些比喻后来说多了,大家就觉得老一套。唐代诗人岑参说了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家都感到写得非常美;唐代诗人李商隐也说过“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意思也差不多,但不如岑参写得直接、鲜明,脑子里要转个弯才能想出那景象来。写雪景也可以结合听觉,比如白居易就写过一句“风飘细雪落如米,索索萧萧芦苇间”,因为落在芦苇间,所以发出“索索萧萧”的声音;他还写过一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那就完全是通过听觉来判断风雪之大了。宋代的苏轼曾写道:“但觉衾绸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后一句不新鲜,但前一句却生动地写出了气温降低时睡在被子里很冷的感觉,这就是通过皮肤的触觉来写雪了。
用比喻写雪而胆子最大的要数李白,他居然极度夸张地说:“燕山雪花大如席”。鲁迅曾经评论说,李白的夸张还是有所根据,因为燕山的冬天确实有严寒大雪;如果他写“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成笑话了。还有这样两句非常生动的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是宋代诗人张元所写,其想象更加神奇,景象也更加壮观。
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把雪与其它景物对比着来写,比如唐代吴融写道:“迟于雨到地,疾甚絮随风”,他写的是雨夹雪,雪比雨落地慢,但在寒风中飞舞的速度又比春风中的柳絮快,这就想得更细了。再比如宋代的杨万里写道:“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他写的是雪后初晴,柔和的阳光照耀着白雪覆盖的山头,这景象,正可与毛主席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媲美。
我一下子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写作就是要求变求新。同样是写雪景,也总要有点求异思维,不能大家都说一样的话。而这种种描写的变化,都来自各人不同的内心体验,都与他们当时的环境和心情、观察的角度和方法、写作的内容和形式等因素有关。
现在让我们再看几个小说中的例子。苏联作家富尔曼诺夫在《恰巴耶夫》中写道:“天色越来越黑,一团团的雪片,飞卷得更直、更快,绞在旋风里,成了尖针、冷冰、硬块,直打到面颊上。”苏联作家柯切托夫在《茹尔宾一家》中写道:“窗外落着鹅毛大雪,雪花像蝴蝶似地扑向窗玻璃,在玻璃上撞了一下,又翩翩地飞向一旁。”苏联作家费定在《初欢》中写道:“这时开始下微雪了,这样的雪,常常在没有风的时候看见,疏疏的雪片,好像在沉思——落下去好呢,还是不落下去好呢?而且差不多就停在透明的空中,悬在那儿,好像瞬息之间,失掉了重量一般,接着迟迟疑疑落到地上,把自己在空中所占的地方,让给同样苛刻、同样温柔的雪片。”在以上这三段话中,第一段写的是“暴雪”,那雪片又尖、又冷、又硬,体验者是一位冒雪赶路的车夫;第二段写的虽然也是“大雪”,但体验者却在温暖舒适的家中,所以感觉雪花像蝴蝶一样轻盈而美丽;第三段写的是“微雪”,那体验者对雪片如此细致的观察和玄想,说明他是一位善于欣赏和思考的人。
所以说,写景第一要有真切的体验,第二才有生动的描写。现在,让我们也来看看小作者文章中的精彩之处。樊文歆说:“竹子被小雪花挠得痒极了,发出了哈哈哈的笑声。”这也是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而且涂上了童话的色彩,写得多么富有情趣呀!冷冰茹说:“冬姐姐……轻轻地吹了一口气,就把雪花送到了整个大地。”凛冽的寒风在她笔下如此温柔多情,是因为她是一个幸福的小女孩。高尧写道:“农田里的积雪越来越厚,好像给庄稼盖上了一床棉被。农民伯伯看着看着,就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因为有一个成语叫‘雪兆丰年’。”他把雪景和人情结合起来了。葛志明对雪花的体验,来自他在早晨冒雪跑步的亲身体验:“雪花就像我的老朋友,一路伴随着我。有了雪花和我一起跑,我觉得非常开心,不像平时那样辛苦了。”而在叶小玮的笔下,雪景和人的活动始终交织在一起,所以他写了自己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写了自行车在雪地上的痕迹从有又到无,写雪中大树如白衣岗哨,写自己摇下满树银花,最后再写打雪仗。
所以说,只要认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亲身的体验,我们也能写出自己的特色。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