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评论(17):"文眼"看全篇
郑华
过去人们在评论诗文的时候,就有所谓“文眼”、“诗眼”的说法。大家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面部表情最传神、最生动的地方,是一个人的心理、思想、情感最容易自然流露出来的地方。拿它来做比喻,“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统领全诗的关键字词,比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是写长征的,但长征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毛主席具体是抓住什么关键点来写的呢?在我看来,也就是“不怕难”三个字。首先写客观上“远征”是非常“难”的,但红军主观上却不怕“难”,所以尽管要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转战“万水千山”,战士们却将它视若“等闲”。下面五句是“万水千山”的具体化,既写长征之“难”,又写红军“不怕”。最后一句写三军将士在战胜困难以后的喜悦心情,通过“尽开颜”生动地展现出来。由此可见,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不怕难”,全诗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同样,“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立意的关键,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立意的关键就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句话,再提炼一下,这文眼也就是一个“毒”字。全文就围绕这个“毒”来写,先写蛇之毒,再写捕蛇者甘冒死于蛇的危险坚持干这一行,由此来反衬赋敛之毒甚于蛇,从而突出了作者悲痛的心情。
现在孩子们写的这篇《老师笑了》,题目中最关键的字就是“笑”,这可以说是“题眼”,也应该是“文眼”。几位小作者都很好地抓住了“笑”这个关键点,全文都围绕这个“笑”字来写,尽管他们也许并不懂得什么叫“文眼”,但有关的要求其实他们都做到了。你看,柯宇晨写得多么好呀!文章开门见山,生动地描写了老师情不自禁的欢笑声,一开始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位老师为什么要如此大笑么?然后再用倒叙的手法,给我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交代这欢笑的由来。作者把这个悬念一直延续到最后,一旦揭开就达到“哄堂大笑”的高潮,最后由老师把这笑声一直带到办公室,形成一个含蓄幽默的余波……
清代的刘熙载在谈到文眼时这样解释道:“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他所说的“前注”、“后顾”,无非就是用铺垫、交代、照应、烘托之类的写作手法,使“文眼”能关照全文,注视着思路的流动,表达着作者的情意。刘熙载的话并不深奥,请大家仔细读懂这段文字,就知道这几位小作者实在是做得很不错。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