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评论(19):"趋同"和"求异"
郑华
初学写文章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一种“趋同”的倾向。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人们容易用习惯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并作出行为反应,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比如我们看到“报答”这个题目,首先会想:报答谁呢?然后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母亲,因为母爱几乎是每个人从小最深的情感体验;接着就会想:怎样报答呢?孩子们一般也都会想到帮妈妈做事、给妈妈送礼物之类。这种早已形成的惯性思维,使我们在作文时容易陷入一种比较固定的模式。大家都这么想,可不就“趋同”了吗?二是因为人们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因为我们认知事物总是要向别人学习,这当然没什么错,但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忽视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就会滋生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很容易人云亦云。大家都这样盲目地“从众”,结果不也就是“趋同”了吗?
当然,所谓“思维定势”也不一定就不好。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在学习的初期,我们要加强对许多知识的记忆,要背诵一些课文,要牢固掌握若干公式、定律,用以迅速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这都需要我们有意加强思维的定势。问题在于,加强思维定势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还有另外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要敢于大胆问自己:会不会不是这样?是不是仅仅如此?有没有别的方法?换个角度想会怎样?等等。人们把这种突破“定势”的思维叫做“求异思维”,这也是一种往往有利于创新的思维。同样,“从众”本身也不一定就不对,大家都说“太阳从东边出来”,你也跟着说“太阳从东边出来”,这显然并没有错,错的是你自己不动脑筋,不知道为什么太阳会从东边出来。如果你通过学习天文知识,弄懂了其中的道理,你就不是“盲目”地“从众”了。
作文是语文知识和写作技能的综合运用,低年级孩子初学写作,“从众”、“趋同”的表现多一点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只要不是完全模仿,学得大体像样就该表扬。但我们同时也要逐步引导学生,使他们懂得写文章是一种极具个性、极富创造性的劳动,懂得写文章最忌千人一面、搬弄套话,懂得“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出新”,鼓励他们敢于有自己的创意,敢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写《报答》这篇文章,是不是一定要写报答母亲呢?可不可以写报答老师、报答朋友、报答祖国、报答大自然呢?只要换个角度,视野就会扩大,思路就会增多,文章就有可能出新。同样的道理,报答的方法也不一定非要替妈妈做事,或者送妈妈礼物,比如杨(“莹”加“斜王旁”)在她文章中所说的“特殊的方式”,就有了她自己的特色:当她把八张100分的试卷展现在妈妈眼前的时候,可想而知,这是比任何礼物更使妈妈感动而欣慰的。这个细节,说明小作者对感恩和报答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物质层面,已经进入了对母亲内心世界的体贴和理解。
当然,也并不是说好作文一定要什么都跟别人不同,同样的题目,同样的题材,但你写得比别人感情更真诚,或者细节更真实,或者语言更生动,或者方法更巧妙……只要在某一方面有特色,那也就是“出新”了。
无评语:
读者的评论:
用户名:guest(临时用户) (如果希望使用自己的用户名留言,请登录)